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重溫舊篇:安海鄉情綿延香江

  安海鄉情綿延香江   

     學到老寫於20193        

        香港是由小漁村發展為國際大都會,居住的七佰多萬人口中絕大多數是由全國各省市各鄉鎮民眾移居來港繁衍而成。從八十年代起,居港的各地移民紛紛組織同鄉,我們安海鄉賢前輩秉持團結鄉親,凝聚鄉情及服務鄉親的宗旨,早於一九六九年八月已經在香港建立了《安海同鄉聯誼會》,至今經歷了五十個春秋,安海同鄉聯誼會憑藉悠久歷史而聞名於香港及海內外。

        家鄉『安海鎮』位於閩南沿海地區,早期年代民眾生活艱難,促使鄉親前輩在上世紀卅年代初期漂洋過海遠赴香港謀生。五十年代後,更多安海鄉親陸續移居香港,多位鄉親選擇在香港傳統商業區『上環』開辦公司,經營各行各業生意,他們秉承家鄉勤奮拼搏之優良傳統,辛勤工作,努力經營,事業乃有所成。值得稱頌的是前輩鄉賢在創建穩固的經濟基礎後,抱持重鄉情愛鄉親之情懷,慷慨解囊出資捐獻會址,使居港安海鄉親有一個相聚聯誼之會所,對初到香港的鄉親幫助甚大!上世紀七十年代時勢變遷,眾多年青的安海同鄉離鄉別井,移居香港生活工作及發展事業。他們初涉到埠,人地生疏,不諳粵語,影響謀生。故此在居住、工作及就學等等方面均需要居港鄉親扶持幫助,安海同鄉聯誼會發揮了重要聯絡聯誼的作用,盡力扶持後進。年青鄉友們得到久居香港的鄉親父老之關愛及協助,加上本身的天資學識、多才多藝、營商有道,經過一番拼搏,事業取得輝煌成就,成為香港各界別各行業之才俊,社會之中流砥柱,誠是我安海同鄉之光榮也 ! 他們發揚老一輩鄉賢重鄉誼愛家鄉服務鄉親的優良傳統,慷慨捐資,與眾鄉親同心協力,發展及推行同鄉會的各項會務活動。安海同鄉聯誼會於維繫鄉誼,幫助同鄉解困,獎勵資助教育,津貼醫療,舉辦康樂聯歡活動,在協助同鄉辦理紅白兩事等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真正造福居港安海鄉親。

        安海同鄉聯誼會是聯繫鄉誼凝聚鄉情的大平台,鄉親們每逢星期六均在會所聚會,因為有了同鄉會暖暖鄉情,不再感覺背井离鄉。在同鄉會會所大家閒話家常,暢談家鄉近況及舉辦文娛活動,洋溢着濃濃鄉情康樂組鄉親們雖然已過中年,但個個能歌善舞,依然充滿活力及保持個人獨特之氣質大家載歌載舞,樂也融融,輕鬆愉快地歡度每一個週末晚上!

       本人在七十年代初移居香港後,隨即參加安海同鄉聯誼會成為會員,每年都參與各項會務活動。甚感榮幸的是本人於二零零八年承蒙安海同鄉聯誼會賢達的厚愛及推薦,諸多鄉親的推舉,被選為聯誼會之董事,參與籌劃同鄉會會務活動,得以學習前輩鄉賢愛家鄉愛鄉親的精神,盡綿力服務鄉親,以報答鄉親父老之厚愛 !

        在安海同鄉聯誼會會長顏庭階先生與主席顏乾成先生領導下,得到諸位榮譽主席:陳俊岩先生、黃長猷先生及顏培增先生等等鄉賢之鼎力支持,並且有賴於眾多董事、顧問、會員及全體鄉親之群策群力,安海同鄉聯誼會會務必日益昌盛,安海鄉情永遠在香江綿延長存!

  學到老憑藉照片寄意 安海鄉情綿延香江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學到老故鄉情深

 百度百科: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人笔下的诗词是如何表达思乡的? 作者  红孩唉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踏上征途,为自己的梦想而拼搏。当你累了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想起家乡那份温存呢?独在异乡,你是如何表达自己的乡愁?可能是与家人通电话,也可能是发短信。那么,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古人是如何表达思想的呢?

瀏覽全文:

往年學到老返鄉,遊覽家鄉安海的名勝古蹟風景區,拍照留影,閒時逐一用心觀賞。故鄉景致永遠是遊子心目中的第一美景!









网易:清明节为什么也叫踏青节

 

网易網:清明节为什么也叫踏青节、祭祖节。清明节是融合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的习俗,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的传统节日。因此现在的清明节也叫踏青节、祭祖节。全篇網頁:https://www.163.com/dy/article/EBVDGB47053732A1.html

學到老攝製‘’踏青‘’影片


                   https://youtube.com/shorts/kNw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清明節慎終追遠

今年清明節學到老未能返鄉,與親人們一起前往陵園墳場掃墓拜祭先輩,謹以‘’每遇清明思故影,常經歲月憶親恩‘’詩詞表明心蹟。

特意編輯關於清明節之圖文資訊,以表示對此時節之重視,也藉以表示對逝世的親人先輩之永遠懷念!

百度知識: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終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5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轉載:99幅国画,太美啦!给你一天好心情

 轉載:99幅国画,太美啦!给你一天好心情

中国画按内容分为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中国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及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闻名于世界;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影响于世界画坛。中国画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秀的国画作品,还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远离电脑和手机游戏,有更多时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身心健康。国画讲究的是意境,通过笔墨抒发个人的感情,描绘美好的人生。学习中国画,可以慢慢地体现出真正的真善美,画中国画使人心态平和所有的情绪都可以通过画画平和下来,赏中国画可以静心,静气、静神,养气质,是一件陶冶情操的事情.

瀏覽全篇網頁,觀賞豐富多彩的國畫佳作                                     https://www.sohu.com/a/791892787_432613

 上下撥動圖片觀看全幅精美花草國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观看世界:喜欢自斟自饮的人,更懂得生活。

 學到老喜歡品茗,也好飲酒。數十年來在家進食晚餐,或是赴宴必然品嚐各色佳釀,自稱‘’酒仙‘’,無酒不歡矣!在香港,學到老所見所聞酒類專門店越開越多,超市及商場食品店迎合市場需求,在顯眼地方擺放琳琅滿目的各種酒釀,包括红白酒拔蘭地威士忌啤酒汽酒等等,分門別類,方便顧客選購,證明越來越多市民喜歡飲酒。‘’酒仙‘’學到老認為俗語‘’開門七件事‘’應改為‘’開門八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也!

观看世界:喜欢自斟自饮的人,更懂得生活。慢慢老去的时光,一杯小酒,一本闲书,蓝天白云,活成自己。

小时候经常看着父辈独自饮酒,下酒菜也不过是一点花生米,很不理解。直到现在长大后,才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一天辛劳后,回到家中,昏黄的灯光,温暖的屋子,坐在桌子前,喝一杯酒,将一颗尘心静静地安放。

一个人饮酒,没有人劝,酒催化出一种怡然自得的情绪,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慢慢排空烦恼,忘却那些无聊,此时,酒是精彩的配角,升华了情绪,很好。安静平和,这就是一个人饮酒的乐趣。全文:  https://www.sohu.com/a/201936040_170695

       學到老拍照         

                                    文章插圖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每日頭條:喝茶時適合發動態的55句文案

每日頭條:喝茶時適合發動態的55句文案,建議收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們對飲茶的要求不再單純停留在喝茶上,而是越來越追求美觀與享受。喝茶時想發動態與人分享,一時語塞怎麼辦?沒關係,今天沈沐把文案都給你整理好了,一鍵收藏就好了。

1.浮生不在,茶語清香,注一灣水,取一瓢茶,入壺、出湯、濃稠甜蜜。觀而賞其妙,聞而悅其香。

2.忙裡偷閒,且喝一杯茶去,苦中作樂,再倒一碗酒來。

3.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萬年世界。

4.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5.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全篇網頁:https://kknews.cc/n/xblkv29.amp

                    文章插圖1.3  學到老拍攝中間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