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建得廣廈千萬間 能使港人盡歡顏

學到老居住香港數十年,見證房屋問題長久以來困擾普羅大眾,也是政府施政的難題。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幾個家庭數十人“擠住”同一唐樓(舊式無電梯),若是單身睡两尺闊的可折合尼龍床,苦不堪言也!時隔近半世紀,因人口已由四百萬大幅度上升到七百多萬,所建公屋私屋仍不供應求,為數不少的人要住籠屋,好多家庭居住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樓房,可見空間十分窘迫。安居樂業是民生最重要的,故而解決房屋問題是政府當今施政之當務之急!
轉載:
研討「香港房屋問題與劏房」 各界獻策圖解困局。(2015年)
 香港置業:本年至今二手註冊量錄逾1.8萬宗 按年升33% 美聯:一手私樓註冊量比率達26.9% 創12年新高 山手線的北面推介:巢鴨 研討「香港房屋問題與劏房」 各界獻策圖解困局 發展商覬覦商場潛力 日出康城7期 收28份意向書破紀錄 年輕情侶開甜品飾物店 興趣成就事業 暑假將至 怕租貴樓 掀內地生搶租潮
近年香港樓價及租金飛升,已到達令人難以承受的地步。劏房住戶超過七萬、年輕人被迫推遲結婚或向父母尋求經濟幫助才得以成家。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以「香港房屋問題與劏房」為題,提供一個開放平台予公眾參與,共商解決之法。
「未來城市研究所論壇」於上周六(5月9日)假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召開,並邀請了各個不同專業領域的嘉賓進行演講,包括政府代表、專業機構代表及學術界代表等。他們就年輕人的房屋選擇、劏房問題等進行探討,並嘗試加入國際視野來進行討論。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謝偉銓表示,衡量房屋問題需要從人均居住面積和可負擔的角度建立統一標準,又謂香港房屋的落成量在過去20年間愈來愈少,2004年更停止了建造居屋。供應減少,但需求持續,在供應與需求不平衝的情況下,樓價不斷上升,造就現今的住屋水平問題。
影響「需求」的7大元素
他認為土地供應、住宅的建造時間、體制框架及政府政策都是影響「供應」的主要因素。而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則有7個:(一)人口。人口不斷在增加,令需要上升的不單只是住宅供應,連學校及交通等亦會受到影響;(二)家庭戶數及規模。現時很多家庭人數很多,但他們共同居住一間屋,甚至一間房,完全超出標準;(三)婚姻。當人們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後,便想有自己空間;(四)置業者的承受能力;(五)投資者的數量。香港是自由市場,若國際投資者相繼被吸引前來,需求亦會隨之增加;(六)信貸供應;(七)政府政策。某些國家不容許業主再多購買一間額外的住宅,這相對令民眾對住宅的需求大大減少。
基於上述「供應」與「需求」失衡的情況下,令香港房屋問題日益嚴重,謝氏提出了幾個解決方案。他認為首要的是做好土地規劃以增加土地供應及開發,並提供一些一般香港人都能負擔得起的房屋。另外,現時房屋的建造時間過長,故要加快規劃發展進度。不過,他亦明白土地規劃並不是一時三刻所能解決的事宜,故他亦建議要對現有建築進行維護及改善公共交通,特別是新界地區,若果來往屯門區或元朗區的交通費用或時間有所減少,相信人們會更願意到新界等地居住。
建議分3階段解決劏房問題
在求過於供的房屋問題下,香港開始衍生出很多畸形產物,劏房便是其中之一。來自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的賴建國則認為,劏房並不是魔鬼,因為劏房某程度上的確紓緩了住房問題,選擇劏房的人有些為了方便上班、有些為了省錢,不過索價則要合理。他表示,要解決劏房問題要分長期、中期、短期三個階段。
要在短期內紓緩燃眉之急,賴氏建議政府可提供一些中轉房屋給一些被迫離開劏房的住客,及已輪侯公屋3年以上的低收入家庭暫住,並諮詢公眾去捐贈單位予有需要人士居住,亦可提供一次性的津貼,如專為非公屋及非綜援戶而設的生活津貼等。
對於中期解決方法,他認為應該要重新採用租務管制,在租賃合同、續約及租金調整的水平都應該加以規管。此外,他亦建議市區重建局可開墾城市土地作興建公屋之用。
不過,他亦明白興建公屋需時,長長的公屋輪候名單亦不是未來幾年內能夠縮短,最能根治問題仍是需要長遠的規劃。故此,他認為在市區內要建造更多公屋以滿足需求是必須的事,而且更勸喻民眾不要對公屋持有「鄰避症候群」的態度,即表示不要認為在居所旁興建公屋,便會影響治安及其物業價值。
新加坡自置比例遠高於香港
中大建築學院兼任副教授Sujata Govada表示,可以香港房屋發展的歷史去分析現時房屋問題,又列出了多個城市的房屋現況作為參考,包括常與香港作比較的新加坡。
她指出,現時新加坡的居住情況中,自置業主佔達95%,公屋住戶則約5%,大幅拋離香港的自置業主45.7%的比率。而公屋方面,家庭總收入少於新加坡幣1,500(即港幣約$8,691)已可租住,而香港則需少於港幣$9,315,公屋門檻較香港為低。她認為房屋問題於全球各個城市都會存在,若香港想解決問題,可嘗試跳出框框,尋找創新的方法。
學到老特意拍攝鲗鱼涌居處附近的部份樓宇大廈照片附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