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中印因邊界糾紛而大動干戈導致戰爭,當其時學到老就讀家鄉的養正小學,下課時就急著往禮堂閱覽有關中印邊界戰爭訊息之告示,知悉我國邊防軍連續多日節節取勝,我眾同學感到非常欣慰!自從那年代起,遂養成學到老喜歡閱讀觀看中外時事新聞報道之習慣,而今上了年紀也樂此不疲也!
[信報短評]中印關係急惡化 當地華企恐遭殃
中國財經 時事脈搏 | 今日 00:18
中國與印度士兵上月中在拉達克地區爆發邊境衝突造成傷亡後,雙方在軍事上都表現克制,但印度在經濟層面則動作頻頻,如禁止抖音、微信等59個來自中國的手機應用程式,又限制當地企業進口中國電力設備和軟件等。印度總理莫迪高調關閉微博社交賬戶後,周五到邊境地區巡視,擺出強硬姿態。
外界有意見認為,印度種種針對中國的舉動,是要把民眾的視線,從不滿政府抗疫表現,轉移到造成軍人傷亡的邊境衝突上,屬典型政治操弄。印度疫情正急速惡化,周四新增確診個案逾1.9萬宗,累計超過62.5萬人染病,是全球第四大重災區,莫迪政府以此來應付民怨,不無道理。
不過,印度有意在經濟上向中國反擊,非始於今天。路透報道,一份莫迪政府的文件顯示,起碼自今年4月開始,印度已不斷評估對來自中國和其他地區約300種商品實施貿易壁壘,包括提高關稅,那時當地的疫情遠不如現在嚴重。
其實印度對中國可謂又愛又恨。一方面,中國是印度第三大出口市場,佔總額約5%,而印度接收的海外直接投資也主要來自中國。另一方面,中國是印度進口商品的最大來源地,佔總額近14%,2019年印中逆差達486億美元,印方對長期存在貿易不平衡甚為不滿。
中印皆是擁有龐大人口的亞太發展中國家,又有邊境糾紛,地緣政治複雜,故印度向來非常警惕中國的影響力,去年便以保護國內勞工和農民為由,退出中國牽頭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因此,印度希望減低對中國的依賴,在經濟上「去中國化」早有端倪,疫潮只是催化劑而已。
若這趨勢愈演愈烈,對熱中投資印度的中資當然不是好消息。在中國企業眼中,印度人口接近14億,是僅次中國的世界第二大市場,當內地市場日益飽和,印度無疑極具拓展空間,生意長做長有。以汽車業為例,內地車廠都想開拓年銷量達350萬輛的印度車市,如上汽集團早於2017年已決定投資近33億元人民幣收購並改造當地車廠,惟中印關係惡化,令這些大計蒙上陰影。上月底,印度便叫停了長城汽車與北汽福田汽車兩個投資項目。
現時中國的新經濟企業也十分倚重印度,並已取得極高市場佔有率,以抖音為例,在當地比YouTube更普及。小米去年在印度的手機出貨量達4400萬部,佔全球總出貨量三分之一,當地市場的50億美元營收佔總收入17%。印度民間掀起抵制中國貨運動,是否獲得消費者響應尚屬未知之數,卻已迫使小米在印度門店掛上「Made in India」(印度製造)的標語。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生產的商品遠超自身所需,必須賣到海外,而科技及電訊產品更屬價廉物美,無論在發達市場或發展中國家,都具競爭力。可是,隨着中美關係轉壞,美國及歐洲市場對中國的電訊產品處處設限,若然在印度也遇上阻滯,後果非同小可。
很多專家認為,印度十分依賴中國的產品及資金,根本無條件真正去中國化,否則,自身經濟受傷更深。理論上或許如此,但看看美歐,基於政治掛帥,寧可花更多錢找替代品,也堅拒用中國的5G電訊設備,即使已採用的也要逐步排除。在鼓吹民粹的莫廸政府領導下,印度會否照辦煮碗,不按經濟規律辦事,就算目前機會並非很高,始終不能掉以輕心。
閱後感:學到老祈願中印化解邊界糾結,化干戈為綿和,締結睦鄰友好關係,促進經貿持續繁盛,造福两國人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