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安海同鄉樂善好施


我們安海同鄉秉承福建先賢,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愛國愛鄉的傳統精神,身居海外,心懷家國。居港安海同鄉人才輩出,在各行各業獲取輝煌成就。鄉賢蔡尚楷先生不但個人事業成功,是玩具業界翹楚, 而且熱心公益善事,十多年來致力發展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會務,令基金會日益壯大,發揮更大作用。在蔡先生大力支持下,基金會在偏遠山區建立為數甚多的學校,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故而眾望所歸,蔡尚楷先生被推選榮任第廿一屇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主席,實是令吾安海同鄉引以為榮 學到老謹藉我安海同鄉聯誼會及養正中學香港校友會之賀詞『心繫家國 精英輩出』恭賀蔡尚楷先生及他領導的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
學到老青年時期曾經往 閩西務農,親身目睹山區環保惡劣,教學設施簡陋,很多村落沒有開辦學校,農家小孩須翻山越嶺遠赴他鄉求學之苦不堪言!故而本人十分讚賞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之創會宗旨及支助祖國偏遠地區之教育事業,此為實實際際之善舉也!
本人感謝蔡尚楷先生邀請,參加2015年4月27日在尖東洲際酒店舉辦『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會廿周年慶典晚會』,得以拍攝盛會照片留念。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境由心造


轉載聚八方名师网-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不同心情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心境。若天上有一只小鸟在飞,悲观的人望着这只鸟会说:它真苦,四处扑腾,就为一口食。天上有一只小鸟在飞。乐观的人望着这只鸟则说:它多么幸福,我多么想像它一样有一双翅膀而自由飞翔。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宜人的景物是由心态确定的。最美的环境,最靓的风景,不是在人们的眼睛中,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积极乐观的人,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则看山山有情,看水水有意,看花花芬芳,看草草葱郁。自然界的美景尽收眼底!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重溫舊網誌 安海“石井書院”

                                                 安海“石井書院”
2011年6月12日下午2:38公開 累積瀏覽 11 58
學到老的家鄉─安海鎮是具有近千年歷史之文化古鎮,除了擁有聞名全國之安平橋、龍山寺及三里街外,安海『石井書院』亦極富盛名! 據 安海歷史記載:一代宗師宋朝理學家朱熹與其父親朱松於南宋期間在安海鎮『鼇頭精舍』開講理學,教授文學哲理。為紀念朱松父子倡教興學功績,安海鎮官府與士 民在螯頭精舍辟建二朱先生祠,繪像奉祀。嘉定間,朱在(朱熹第三子)以蔭補官,通判泉州。嘉定四年(1211),鎮官游絳應安海士民要求,申報泉州知州鄒 應龍,請建書院。鄒應龍撥官帑四十萬緡以倡,並指令漕、舶二司捐助,命朱在至鎮“董其事”,主持營建書院事宜,更名“石井”,為泉州地區四大書院之首。
    原籍江西的朱松與朱熹結緣安海,對安海鎮文化教育作出巨大貢獻,古鎮歷史稱為“二朱過化”。安海『石井書院』源遠流長,可稱安海文化教育之始源.文化知識廣傳,作育英才,形成安海的文化底蘊十分厚實,文化事業甚是興旺,發行各種類報紙、書刊、詩集等等刊物,故而小城的文化氣氛非常濃厚;特別是在教育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時至今日【晉江養正中學】與【安海中心小學】是福建省一級達標名校,安海鎮人才輩出,無可罝否,這與安海開辦『石井書院』講書教學,傳授文化知識有很大關係 ,『石井書院』誠是安海鎮之文化教育搖籃也 !  


  2011年 端午節學到老回鄉期間,抱著對一代宗師 朱熙之敬重,特地前往『石井書院』參觀,今把用心細意所拍『石井書院』的珍貴相片影像登載網誌,把宋代理學家朱熹對安海的教育事業作出之重大貢獻,記載在現代互聯網,與各位博友分享。歡迎大家有機會到我的家鄉─福建省文化古鎮安海遊覽參觀石井書院。
                                                                          
DSCN6059.JPG



DSCN6036.JPG




DSCN6033.JPG




DSCN6031.JPG



安海“石井書院”




DSCN60381.jpg


 

DSCN6044.JPG



DSCN6029.JPG


 
   
DSCN6053.JPG


   
  
 
  
文化古鎮——安海】安海石井書院
新浪     作者:顏啟忠
安海“石井書院”    
 我國古代書院,是一種私辦官助,民辦公助,研究和傳播思想學術的高等學府,它起于唐末,盛於南宋。晉江市安海鎮的石井書院,就是在南宋建立的,存於世足足八百多年,是泉南保留最古老的書院。書院至今仍三門列峙,庭院寬廣,杏壇、碑記猶在,重簷歇山式的大成殿依舊巍然聳立,灰磚石地,粉牆玄瓦,令人感到古樸素淨莊嚴。
  據《碑記》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進逼中原,宋王朝偏安東南隅,朝不保夕,難以顧及官辦的大學、州縣學堂,士子們紛紛自尋名師求學,於是江南創辦書院蔚然成風。此時,一位名儒 名叫朱松,北宋末進士,本是南劍州(今南平市)尤溪縣尉,因反對權相秦檜為首的議和派,遭貶為石井鎮(宋代安海的名稱)首任鎮監。但他滿腔愛國熱忱,使他 無法安坐鎮廨,便走向社會,廣交學者,聚集士子,開講理學,伸張正氣,抨擊弊政,深得鎮民推崇,富賈黃護捐資於鎮廨傍築一座鼇頭精舍,供他作講學場所。他雖然在這裏只當一年鎮監,但他在石井鎮播下理學種子,後人稱他是泉州開講理學第一人
  23年後,即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松的兒子朱熹又到鼇頭精舍開講理學。朱熹十八歲舉進士,21歲授同安縣主薄。上任前,正式師事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開始潛心理學研究。他的學術成就比先父是青出於藍勝於藍。由於他一生學術活動大都在福建,所以他創立的學派稱為閩學
  朱熹把教育興國作為一生惟一追求,他到同安縣上任後,經常到安海訪父執,與耆士論說經義,並到泉州小山叢竹書院講學,後創辦同安縣學。離開同安後,又先後主持全國著名的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嶽麓書院。他所到之處,創辦了不少書院、精舍、學堂。可是昏庸王朝竟懷疑他的學說和辦學是倡其邪說,廣收無賴,結為逆黨,陰謀反叛,把他打成偽學之魁,遭到罷官,甚至面臨殺頭危險。慶元六年(1200年)這位文化大師在迫害中倒下去了,終年71歲。
  嘉定四年(1211年),朱熹逝世的第11年,他得到朝廷徹底平反。安海鎮官遊絳、郡守鄒應龍應鎮民強烈要求,決定將二朱過化鼇頭精舍原址擴建為石井書院。此時,朱熹的第三子朱在又來到這古鎮任鎮監,主持石井書院興建工作。一年後,宏偉壯觀的書院突兀而起,中有大成殿,後有尊德堂,兩畔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書齋,還有杏壇、碑坊、樂軒、廡舍,相當於州縣學宮。大成殿懸掛朱文公祠匾,尊德堂供祀二朱先生像。數百年來,這座書院成為晉江文化昌明的發祥地,人才輩出的搖籃。據史載統計,二朱過化前後安海頓進士人數,前百年17名,後百年32名。甲午戰爭後,西學東漸,但安海古鎮文風未減,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就在這座古老書院內創辦了一所新式學堂——養正小學,它是本省最早的新學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