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留戀閩南古厝


  在香港,學到老閒暇逛遊屋苑庭園時,腦海即浮現福建家鄉之富有閩南特色的古屋,俗稱大厝。少時與家人居住了將近廿年的『步興厝』更令我懷念!緬懷昔日時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同居住步興大厝之小孩聯群結伴玩樂,在庭院搭床板打乒乓球,郊遊,游泳及往海灣捉魚蝦等等。夏天晚上在院子之絲瓜葡萄棚下乘涼聊天,冬天之早上齊齊站立圍牆下晒太陽取暖。那個年代物質雖然非常貧乏,但孩子們童心稚氣,開心快樂每一天!

百度:古厝(cuò),又称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厝群现在以泉州地区的南安晋江的古厝最为出名。
闽南的方言里,“”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 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 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 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 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家居庭園及四周景致

引述:攝影有一種魔力,它會讓你不斷的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正如波蘭攝影師Piotr Krol對自己的評價一般,「我只是嘗試用鏡頭去展示那些我們身邊的絕美之境。」如他所說,他用自己手中的鏡頭把我們帶入了一個來自遠方的美好夢境之中,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該有個關於遠方的夢。Piotr Krol的風光作品帶有明顯的個人特點,在他的作品中,無比考究的構圖和追尋極簡的鏡頭語言都是他的商標。世界在他的鏡頭下褪去了繁華的外衣,展現給我們 的是一種無以倫比的美艷。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初夏遊大潭水塘

 

四月初八佛誕節,假日工作事務較少,學到老可延至下午返工,得以享受假日之閒暇生活。今日有充足時間遠行而爬山過嶺,遊覽柏架山南面之大潭水塘。中午時候歇坐郊野公園的涼亭裡,竹林中蟬鳴聲此起彼落,綺麗的k山水風光盡收眼簾,置身優美的自然環境,此時此刻身心倍感舒暢,樂而忘返工也!
手機即影即分享,自拍小照如自己小块文章,係用心之作,即使差劣,亦感是佳作也!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寵辱不驚 去留無意


香港世紀遺產案之餘波引人注目!多日前閱報,留意有關法官判決830億華懋基金管理權的報導,促使學到老上網瀏覽寵辱不驚 去留無意之出處、詞意,又欣賞其字畫。



華懋集團已故主席龔如心留下的830億元遺產爭奪戰,擾攘8年,以華懋慈善基金終審敗訴告終。終審法院一致裁定華懋慈善基金,只是巨 額遺產的受託人而非受益人,基金需要由監管機構制定方案監管遺產運用,方案亦要向高院呈交及審批。龔如心胞弟、華懋主席龔仁心以「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形 容敗訴心情,強調判決不影響基金做善事的宗旨。
終審法院5名法官一致認為,判決需了解龔如心2002年遺囑的整體文意,而當中的語句、「必須」和「責任」的字眼,均有指示性質。判詞指,遺囑第二項條款 要設立「中國的類似諾貝爾獎的具有世界性意義的獎金」,這是為慈善目的訂立了一項信託;而遺囑指明「基金必須在聯合國秘書長、中國政府總理及香港特區政府 首長組成的監管機構監管下,切實管理好公司業務同資金」,則有宣布的性質,訂明如何管理及處理信託財產,因此基金是以受託人形式持有遺產,而不是以無條件 饋贈的形式接收遺產。
 轉載百度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出自陳繼儒小窗幽記》·洪應明菜根譚》。是一種境界,源于中國的傳統道家思想,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淡然處之。。
1評價
一副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卷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1] 
2賞析解讀編輯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 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此明證。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 欲,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 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朴初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正充分體現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西環掠影


星期六上午,小店店務比較不緊湊,學到老逐有空閒辦理私人事務,專程搭地鐵往香港大學站。出了地鐵站行走大約十分鐘,抵達位於卑路乍街99號之金寶藥店購買其自家品牌,聞名國內的『田七紅花莪術活絡油』。
西環區之堅尼地城、石塘咀及西營盤是香港傳統的商業貿易地區,也是學到老青年時代初來港經常出入的地方。 當時學到老剛踏入商業世界,須要經常到西區落船交貨往澳門,又到不同的商舖收賬及採購。完成工作後,愛逛的學到老仍順道在西營盤德輔道西一帶,俗稱咸魚欄〈專經營銷售晒乾海產之集市〉選購虾米、尤魚乾、蚝豉、丁香魚、魚翅、花膠及冬茹等等山珍海味,用於日常生活烹食或是回鄉探親送禮。
這天重回舊地,踏入熟悉的西環區,由然而生一種親切又自在的感覺。 西環可說是我居港工作生活重要的一部份 ,既密切又親切,地鐵通了,換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