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動靜皆宜 身心健康

 《菜根譚》:君子的智慧,是動靜皆宜,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每日頭條 分類\文化

國學智慧《菜根譚》:在靜和動之間取得平衡,方是做人的智慧。

用什麼樣的狀態去修行才是最合適的,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生活才是最合理的?

在生活中,有人好靜,有人好動,然而這兩種人無論是哪一種都容易走向一個極端。太過於好動,只能看到浮躁的一面,很難深入紮根。太過於好靜的人,就如同喪失生機的枯木,沒有了青春活力。也沒有了善於發展的一個思路和思維。

在國學文化《菜根譚》之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鶯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好動的人就好像雲間的閃電一樣,又好像風前的燭光,喜歡清靜的人,好像是已經熄滅的灰燼一樣,又好像是喪失生機的樹木一樣。

但是過於好動和好靜都不是理想的狀態,只有在不動的雲下和平靜的水面上才能看到鶯飛魚躍的景象。必須用這兩種心態去對待萬事萬物,才算得上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其實這一句話內涵深刻,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在靜和動之間取得平衡的一種智慧。靜和動本來是一個矛盾的現象,但是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把握好靜和動的同時存在,讓靜和動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時在運動變化著,那就是一種最合理的狀態。而過於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恰當,不合適的。

比如說過分喜歡動的人,他的內心是飄忽不定的,也難以深入紮根,深入看透一件事情。而過分清靜的人,則喪失了那一份活力和生機。人生也如同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了倒影一樣,毫無意義可言。

從這兩句話中所理解的智慧,所反映出來的,就是在兩個極端中取得平衡。最後一句話說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做事情如果走向極端,就會讓事情往相反的方向發展,達不到預期的想要的目標,這個也便是所謂的物極必反的一個道理。

然而我們在這裡更多的要理解成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做事的時候不易走向極端。應該在靜和動之間取得權衡,動靜皆宜,才是一個理想狀態。

靜和動,在這裡也就成為了一個非常抽象的字眼。在這裡卻成為了人生狀態的一種詮釋,而在《道德經》中同樣有重和靜的一個詮釋,是在兩者之間懂得權衡利弊。

在《道德經》中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穩重是輕率的一個控制者,是躁動的一個制服者。所以君子行事的時候不會輕舉妄動,懂得安靜脫俗。

老子在這一章中所說的是矛盾的現象,輕重和動靜,也和我們在菜根譚中所理解的靜和動,都是一種辯證法的思想。《道德經》認為所有事物都是矛盾存在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說懂得在重和輕上取得一個核心,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事情。

   學到老愛好運動郊遊攝影,又喜歡聆聽經典歌曲及欣賞山水畫作,亦可說是“勞逸結合”,動静皆宜也!



                                                      
                                                       

                                                          




漫遊郊野逛花園

送上影音《早安舒心愉快》

漫遊郊野逛花園,投身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聽聽鳥語,看看花草樹木,真是感到舒心愉快!學到老藉本集感謝郊野公園管理人員及屋苑園藝工人,全靠他們辛勞栽種打理花草樹木,使郊野公園及花園保持四季如春之優美環境。 

  學到老閒遊郊野公園及屋苑花園之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