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國學丨看看古人怎麼過重陽節




國學丨看看古人怎麼過重陽節
 來源:北奇厚德
一年一度秋風勁,佳節又重陽。
農曆九月九日,菊花開滿陌上,藏了一個秋天的酒適時被挖起來,為這美好的節日助興。中國人過重陽已流傳許久,最早可追溯到漢初。重陽重陽,顧名思義即兩陽相重。據三國時曹丕的《九日與鍾徭書》中記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重陽節宴飲之習古來有之。古人認為「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

在中國文化中,陽為盛,為浩然之氣, 重陽之日要登高,佩戴茱萸,以驅災辟邪,重陽節得名於此。遙知兄弟登高處。因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所以又叫「登高節」。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載: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繹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皆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的最佳時節,因而民間也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晉時陶淵明以與詩酒菊隱居出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文人士大夫紛紛效仿,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便插茱萸(簪菊)少一人。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為了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這一習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此外,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現如今,重陽節仍然保留著吃重陽糕和喝菊花酒的習俗,「登高」尤其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其原因之一是「高」有高壽的意思,之二是登高的確可以鍛鍊身體,還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1989年,國家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老年人們都喜歡登山秋遊,結伴賞菊,古老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與傳承精神。

每一份關注和支持,都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歡迎您將本消息發至您的朋友圈或轉發給您的好友,讓更多國學愛好者參與進來,一起傳承中華文化,啟迪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