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閒遊鯉魚門三家村



學到老移居香港數十年,自稱為老香港,但四十多年來都是"深居"鰂魚涌柏架山區,大多日子在中上環區工作,罕有跨海越區遊覽九龍新界地區,故而應該說是老香港見識少!利用春節假日閒暇,趁着風和日麗好天氣,正月初二下午學到老興之所至,由港島西湾河碼頭乘船前往鲤魚門,走訪三家村,得以增廣見聞。引用灼見名家專欄作者之文章介紹鯉魚門,附上學到老鯉魚門三家村之旅拍照。





隱沒在鯉魚門的故事
魔鬼山下的鯉魚門仍保留鄉村景貌。
專欄:城市考古作者 陳天權
隱沒在鯉魚門的故事
提起鯉魚門,許多人只想到海鮮美食,卻不知該村最初是因打石而建立的。早在19世紀中,已有客籍石匠踏足此處開採石礦。隨着香港城市發展,石材需求與日俱增,同時衍生其他行業。1967年礦場停產,加上觀塘工業區至鯉魚門的道路開通,才陸續出現今天所見的海鮮酒家。
風光一時的石礦業
鯉魚門從來不是漁村,該處山石嶙峋,是採石的理想地方,所產石材運往香港各地和華南地區,甚至遠銷荷蘭。由於沒有漁農活動,嚴格來說不是鄉村,當年鯉魚門與牛頭角、茶果嶺、茜草灣的石礦場結盟,合稱「四山」,而非「四村」,管理石礦場事務、協助清政府收稅的人被稱為「頭人」。至於三家村,則是後來才形成的。
以上摘錄文章,請瀏覽以下綱頁看全篇文章:

隱沒在鯉魚門的故事|陳天權 - 灼見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