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留戀同春山村


學到老今再把同春村風貌照片登載上互聯網及微信時,聯想起上世紀六十年代未我們十三位安海同鄉校友有缘相聚,風雨同路,由家鄉安海鎮遠赴閩西永福鎮上山下鄉,在同春村第一生產隊插隊落户,一起生活及務農的往事。


  回想一九六九年秋天,青春年少的我離開閩南家鄉安海鎮,往閩西山鄉永福同春插隊落戶。921日這一天,五十五位同鄉校友從家鄉安海乘汽車抵達廈門,再轉坐火車往漳平縣城,又改乘汽車,盤旋在高山峻嶺之間。汽車如蝸牛般爬過螺旋型的“三重嶺"後,嶺下便是同春了。
    同春位於閩西丘陵地帯,屬漳平永福管轄。此地村民純樸開朗,待人熱情。一下車,我們就受到同春村長和村民夾道歡迎,村民對我們這批“學生仔”給予熱情接待。妥善安頓下來後,從未接觸過山村的我即奔向屋外,觀賞同春景色。映入眼簾的盡是連綿青山,茂盛翠林,山上是層層泛著青波的梯田,山下是婉轉潺潺的溪水,誠是綠意盎然的景致。此時,適逢秋收季節,那一片片金黃色稻田發出陣陣的稻香,隨著清爽的秋風飄來,令我十分陶醉,如詩如畫的風景令我恍如處身世外桃源!
    我們13位知青被安排在同春第一生產隊,居住於一間具有閩南風格之大屋,這屋有大廳大房雙護屋、下廳下房、庭院大埕。花崗岩石及紅磚鋪地,牆壁是翠玉色,窗門是木雕花,在山區有這般美輪美奐的大屋,真是意想不到!我們住處十分舒適。屋的左邊為廚房,還有可供13人炊食的大鍋,燒柴的大灶。為了方便知青生活,村民用竹筒從山上接上清泉,引入廚房。大屋背靠高山,前方是獨木橋,再遠些是小溪及田園。有兩戶村民與我們為鄰,守望相助,樂也融融。我們好比親兄弟親姐妹組成一個大家庭,既互愛互助,又分工合作。一位女知青負責炊事工作,其他知青下田耕作,上山砍柴,往墟集挑米購物,或在自由地種植蔬菜瓜果及養豬,雞鴨。我們入鄉隨俗,成為名副其實的同春村民!
    每當夜幕低垂,或者休工下雨天,我們的大家庭就充滿歡樂氣氛。有的談天說地,有的唱歌吹笛,或拉著二胡彈著琴,或甩打撲克對弈遣兵,興致一到,飲酒猜拳之聲響徹山村。村民經常來探訪,關心我們的生活勞務,傾談同春與安海兩地鄉情。不避諱地說,有的年輕男村民對我們女成員心生情愫,擦出愛情火花!空閒時,我們結伴探訪其他同鄉學友家庭及本地村民,大家暢談山區生活趣事,或抒發思鄉之情。在物質貧乏之山鄉,我們如初生之犢不怕虎,克服了農耕之苦累。我們不畏雨淋日曬,撲面冰雪皚皚,笑迎凜凜寒風。最值得回憶的是秋收時節,收割分配穀糧後,村裏隆重地歡度中秋節及冬節。全村大聚餐時,那噴香的米飯、美味的糯米糍及閃著光澤的豬肉,勾得眼睛直瞪瞪,一聲“開餐”,村民和知青團團圍住用箥簸與穀簍砌成的“餐桌”大快朵頤,誠為生活大樂! 
    我自小在家鄉喜歡往郊野遊玩或種菜,故對山村生活耕種頗能適應。在老村民之諄諄教導下,我學會了插秧、耙田草、施肥、造田埂、割禾、打穀、犁田等等技能,每次評工分均能得八分,我心感滿足,一種被肯定的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因為有了勞動的磨練,身體變得強壯了,挑上50公斤稻穀,行走幾公里不在話下。現在想起當年那些已婚末婚年青男女在田園熱烈擁抱,互相追逐,嬉戲玩耍的情景,至今依舊忍俊不禁。同春村民熱愛家園,隨遇而安,樂觀開朗。即使在生活重壓下,他們依舊知命樂天。我由閩南來到閩西與同春村民結緣相處,大家在五個春秋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們這群年青人最燦爛的五年青春就在這艱苦與快樂的山村田園中度過。 
    時移世易,年後我們各散東西,各奔前程。憶往昔,同春的往事歷歷在目浮現腦海,拙筆雖末能盡錄,但是我將銘記“ 同春”。“同春”不會隨年隨月而逝!這是因為“同春”是我人生的重要驛站,是我的第二故鄉。
    九十年代後,我多次由香港千里迢迢往探訪同春。當年一同生活務農的村民與我一見如故,暢談別後各自的生活,傾談往昔同甘共苦之情。村民以家釀糯米酒及筍菇雞鴨的美酒佳餚盛情款待我。這真摯的情感,如柔柔的暖意湧上心頭。同春村已經如一幅名家的山水畫烙印在我腦海中了,今生我永遠留戀同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