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特色菜餚-盆菜




民以食為天,喜慶佳節日子普羅大眾都是享用美食佳餚,就算美食圖文也百看不厭。再來集飲食篇,刊載有關香港傳統特色盆菜之歷史資料及美食圖片,與大家分享!
維基百科:
盆菜是東莞市長安鎮以及香港新界的圍村裏的新界原居民的傳統食物,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一種雜燴菜式。傳統的盆菜用木盆或銻盆盛載。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居入伙、祠堂開光或新年點燈,新界的鄉村均會舉行盆菜宴。
歷史編輯
盆菜歷史的源頭有好幾個版本,傳與南宋君臣逃難至香港及華南一帶相關。一說是文天祥被元兵追殺,橫渡伶仃洋,逃亡至現時深圳一帶,由於天色已晚,而眾將士又飢腸轆轆,當地村民同情他是忠臣,用僅存的豬肉、蘿蔔,加上現捕的魚、蝦造飯,但卻沒有足夠碗碟,只好拿木面盆盛菜,將士圍盆而食,這就是盆菜的起源。另一說則是,南宋末年,元朝軍隊南下,宋帝昺聯同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南逃避難。當他們路經東莞縣烏紗以及香港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時,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在倉猝之間,村民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食物,只使用木盆菜餚放在一起,發展成盆菜。從此之後,每逢大時大節,村民都會享用盆菜。而現時新界原居民祭祖時的「食山頭」亦以盆菜為主。

2018年,有專欄報道指出近十數年香港有售的盆菜由最家常的幾百塊到極盡奢侈的近萬元均有捧場客,當中差別其實不大,都是大魚大肉大堆頭,面層滿鋪的材料通常都是所謂主題項目鮑參翅肚,而較大眾化的主要是燒肉切雞大蝦扣肉一類最典型的祭祖食材。至於底層部分雖然無甚驚喜,卻是相對人見人愛的豬皮、蘿蔔,芋頭、枝竹和黃芽白之類。亦指出美味盆菜的所謂優勝劣敗,其實最在乎當中的汁醬風味是否渾然天成融為一體。

材料編輯
盆菜的用料並沒有特別規定,但一般都會包括芋頭、大白菜、冬粉、包菜花、西蘭花、蘿蔔、枝竹、魷魚、豬皮、冬菇、雞、鯪魚球和炆豬肉,現時不少盆菜更可能包括花膠、大蝦、髮菜、蠔豉、鱔乾等。
盆菜的食物會按一定的次序一層疊一層地由上至下排好。上層會放些較名貴和需要先吃的東西,例如雞及大蝦;最下層則放些容易吸收湯汁的材料,例如豬皮和蘿蔔。吃盆菜的時候,會由上至下逐層逐層吃下去。
雖然傳統上盆菜以木盆盛載,但現時大部份經已改用金屬盆或者陶瓷盆,方便食用之前加熱消毒。
引用網絡圖片

閩南家鄉潤餅菜



中國幅員廣闊又多民族,各省各地民俗風情不同,飲食習慣亦然,也形成各地區逢年過節,民眾所吃的菜餚也各有特色。如我们閩南家鄉冬節日,除了湯丸,主食是潤饼菜又雅稱春卷菜,是學到老少時在安海家鄉逢年過節愛吃的美味菜肴,食品材料多少豐儉由人,基本上是多菜少肉,掺入鲜蠔,味美甘香可口,實是健康美食也!

互动百科网
润饼菜
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名点,属于闽菜系。是重要节日的特色食品。润饼卷发源于福建泉州,而后流行于台湾、福建地区,又称润饼、嫩饼菜,这是一种比春卷更为古老的吃法。福建和台湾一带的家庭再新年和尾牙以及清明节时会以润饼皮此来祭祀祖先,之后家族成员围据一桌,食用者挑选自己喜爱菜色加上花生与糖粉以润饼皮包裹后食用,是属于福建台湾一带家族聚会的重要饮食。
起源
远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盘祭祀春神的礼俗,五辛盘内容为大葱、小蒜、韭菜、香菜、芸薹,再祭祀春神后食用这五辛,以求开五脏、去伏气的保健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单吃难以入口,于是后来逐渐发展以面饼包裹五辛成为春饼来食用,春饼也就成了润饼和春卷的前身。自东晋开始中原数度战乱使中原人士大举南迁闽避难,以致今日福建台湾一带再吃润饼还保有古代吃春饼的习俗,桌面无论菜色多少,内容一定必须具备五辛在内,仅芸薹以虎苔代替。吃润饼在闽台一带是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会礼节,仅家族成员食用,不会用来招待外人。
润饼卷是春卷的一种,流行于台湾、福建地区,又称润饼、嫩饼菜,这是一种比春卷更为古老的吃法。“润饼”并不不像春卷那样需要油炸才能食用,福建和台湾一带的家庭再新年和尾牙以及清明节时会以润饼皮此来祭祀祖先,之后家族成员围据一桌,食用者挑选自己喜爱菜色加上花生与糖粉以润饼皮包裹后食用,是属于福建台湾一带家族聚会的重要饮食。

                 安海鄉情綿延香江

香港是由小漁村發展為國際大都會,居住的七佰多萬人口中絕大部份是由中國各省市各鄉鎮民眾移居來港繁衍而成。居港的各地移民大多數組織同鄉會,藉以團結鄉親,凝聚鄉情。我們的安海鄉賢前輩一九六九年十月香港成立《安海同鄉聯誼會》,至今經歷了五十年春秋安海同鄉聯誼會憑其悠久歷史聞名於香港及海內外的同鄉會。
    家鄉『安海鎮』位於閩南沿海地區前輩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已千里迢迢來香港謀生,經營南北行(土特產)、蔘茸藥材、出口貿易、建築地產、船務、玩具、海產等等行業生意。他們秉承家鄉勤奮拼搏之優良傳統,辛勤工作,努力經營,事業乃有所成。值得稱頌的是輩鄉賢在創建穩固的經濟基礎下關顧鄉親,慷慨解囊出資捐獻會址,使港安海鄉有一個相聚聯誼之會所,對初到香港的鄉幫助尤大。上世紀七十年代時勢變遷,眾多年青的安海同鄉離鄉別井移居香港生活工作及發展事業他們初涉到埠,人地生疏,不諳粵語,影響謀生,故此在居住、工作就學等方面均需要居港鄉親扶持幫助,於是安海同鄉聯誼會發揮了重要聯絡聯誼的作用。年青鄉友們得到久居香港的鄉親父老之關愛及協助,加上本身的天資、多才多藝、營商有道,經過一番拼搏,事業取得輝煌成就,成為香港各界別各行業之才俊,社會之中流砥柱,誠是我安海同鄉之光榮也 ! 他們並且發揚老一輩鄉賢重鄉誼愛鄉親服務鄉親的優良傳統,慷慨捐資,與眾鄉親群策群力,熱心發展及推行安海同鄉聯誼會的各項會務活動。安海同鄉聯誼會於維繫鄉誼,幫助同鄉解困,獎勵資助教育,津貼醫療,舉辦康樂聯歡活動,在協助同鄉辦理紅白兩事等等方面發揮大之, 真正造福港鄉親。   
    安海同鄉聯誼會在日常生活上凝聚了鄉親情誼,鄉親們每逢星期六均在會所聚會,大家閒話家常暢談家鄉近況及舉辦文娛活動會所洋溢之鄉情! 康樂組鄉親們雖然已過中年,但個個能歌善舞,依然充滿活力及保持個人獨特之氣質! 大家載歌載舞,樂也融融,輕鬆愉快地歡度每一個週末晚上!
    本人在七十年代初移居香港,不久即參加安海同鄉聯誼會成為會員,每年都參與各項會務活動。榮幸的是本人於二零零八年承蒙安海同鄉聯誼會賢達的推薦,諸多鄉親的推舉,被選為聯誼會之董事可參與籌劃會務之會議得以學習前輩鄉賢愛家鄉服務鄉親的精神,盡綿力服務鄉親,以報答鄉親父老之厚愛 ! 展望未來,在安海同鄉聯誼會會長顏庭階先生與主席顏乾成先生領導下有賴於眾董事會員同心協力及全體鄉親之支持,安海同鄉聯誼會會務定必日益昌盛,安海鄉情一定在香江綿綿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