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蔡瀾和倪匡:開一家福建餐廳

蔡瀾和倪匡
開一家福建餐廳  
福建人口在香港,至少有幾十萬吧?他們來自閩南,也有不少印尼華僑,多數集在北角一帶。
但是,連一家像樣的福建餐廳也開不成,實在令人費解。
數十年前還有中環的「伍華」和北角電氣道上的一家,頗有規模,但當今只剩下春秧街的「真真美食店」和土瓜灣的「阿珠小吃店」,純屬小吃。我還記得炮台山道有另外一間,由上海餐廳的經理出來開,也已停業。很奇怪地,上海館子裏的侍者,聘請很多福建人,不知是甚麼原因。
首先問的是,福建菜不好吃嗎?不,不,我要舉出的多不勝數,那到底為了甚麼?也許只能歸根於福建人不太會做生意,像他們出茶,安溪的鐵觀音和武夷山的水仙,但賣茶的多是潮州人或廣府人。
這話也不是事實,國內的福建商人不少,到了海外,南洋首富陳嘉庚就是一個例子,而掌握菲律賓經濟命脈的,也都是福建華僑。
去到廈門,各類食肆林立,像老字號「老清香」就等於香港的「鏞記」,街邊小食更是成行成市,不過就沒一間來香港開分店的,真是難為了那麼多居港的福建人,和我們這群愛好福建飲食文化的人。
福建的小吃非常美味,像頗受大眾歡迎的沙爹麵、五香卷、鹹飯、肉粽、蠔仔煎、扁食(一種迷你餃子)、番薯糜、炒麵、炒麵線、炒米粉和炒粉絲,等等等等,我一數就口水直流。
別忘記他們最著名的包薄餅,用七八種蔬菜炒了又炒,燜了又燜來當餡,鋪上螃蟹肉、雞蛋絲、臘腸、芫荽蔥和虎苔來包,簡直是天下美味。
另外有吃了會上癮的「土筍凍」,把洗淨的沙蟲熬成濃湯再結凍而成,但外省的人,聽到有個「蟲」字都怕怕,所以他們把蟲改成筍字來賣。
但說句公道話,小吃精彩,但大菜不太顯著,如果要在香港開一家高級的福建餐廳,盡可以向同系列的菜式取經,像那道「佛跳牆」,雖說是福建菜,但屬於福建北部的福州,兩者分別甚大,甚至於方言都不能相通。
「佛跳牆」用一個大甕來燉,內塞有鮑參翅肚,還有你能想像到的昂貴食材,都可以放進去一塊燉,一燉十多個小時,最後的湯濃得掛碗,才算合格。
用同一樣烹調方式,以豬筋、豬皮和較為便宜的食材來代替,只要火候上不偷工減料,也能做出一道非常上乘的湯來,絕不昂貴。
 福建人還有一道幾乎失傳的湯,那就是用一個深底的大鍋,把食材一層層鋪上去燉,最下面的是大隻的蛤蜊,第二層是芋頭,接著是炸肉塊、雞、魚、大蝦、白菜、雞蛋、生蠔等等,一算數十層,你想想看,熬出來湯有多好喝!
 福建的滷肉也做得好,和潮州的滷水物不同,它的味較濃,色較黑。滷豬肉軟熟,香噴噴,切了就那麼送酒下飯也行,不然切開個扁饅頭,把肉連汁夾在裏面吃,這也成為了台灣人叫的「割包」了。
談到台灣,本省人從閩南去,當地菜都帶福建傳統,香港人最愛吃台灣菜了,所以福建菜在香港沒有理由流行不起來,開福建菜館時,向台灣菜借鏡,有大把菜式取材。
因為閩南和台灣都靠海,魚蝦及貝類的煮炒變化多端,像第一碟可以上蚵仔,那是用小蛤蜊略略燙開,再以生抽、大蒜和辣椒醃製的前菜,鮮甜無比,吃完包管要再來一碟才滿足。
接著是炒海瓜子、白焯斧頭螺,和越熬越好喝的螺肉蔥蒜湯。福建人雖然沒有粵人的蒸魚本領,但是他們的半煎煮或上湯煮魚,像煮鯧魚等,都是令人吃不厭的名菜。
做螃蟹更是拿手,拆了肉炒絲瓜,不然整隻斬件鋪在糯米飯上蒸,叫為紅蟳米糕。
魷魚焿、魷魚沙爹米粉、魷魚燜肉等等,福建人的白焯八爪魚更是一絕,經他們烹調,那八爪魚一點也不硬,像在地中海吃到的一樣美味。
開福建餐廳時把福州菜加入,一點也不勉強。福州菜除了佛跳牆,做得最出色的是他們的紅糟文化,紅糟雞、紅糟豬肉、紅糟魚蝦等等。
另一道精彩的叫醋溜豬腰,是把豬腰炒海蜇皮,加上油炸鬼、糖和醋和紹酒,一氣呵成地炒出,試過的人無不讚好。
他們的白飯更是特別,用一個橘子般大的小繩籠,把洗好的白米放進去,掛在鍋邊蒸熟。上桌時侍者對著空碗,把那小籠的飯擠進去,做法又好吃又好玩的。
至於麵類,福建人愛用的黃澄澄的油麵,不管是煮是炒,皆美味。油麵很粗,有時不入味,可以改良為日本拉麵般的細條,會更受歡迎。
但福建菜怎麼做,沒有了豬油,就遜色得多。當今客人怕怕,是能了解的,可以把餐牌改為傳統味的和古早味。前者用植物油,後者以豬油煮炒,各適其一點也不衝突,點菜時向侍者指定好了。
上述菜式,是福建菜的十分之一還不到,如果香港的福建富商有興趣投資,開家出色的福建餐廳有多好!我可以義務來設計餐單,是時自己也有了個好去處呀。香港的美食天堂美譽,更加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