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歷盡滄桑的安平橋


具有867年歷史之安平橋歷尽滄桑,因受到人為、風雨及地貭變化,造成多處橋墩下陷,橋面弯曲,須要修葺,巳封閉大半年,至今尚未動工。學到老近期回鄉未能越過重門深鎖之望高樓,漫步於巨龍般的安平橋,得以飽覽四面八方風光景色,感到十分遺憾!只好退而其次,從橋之两側觀賞,其風貌影像也富有特色!學到老熱切期望心目中第一美景-安平橋早日修復
欣賞安海鄉親,香港作家顏純鉤先生大作。
   每日頭條   天下無橋長此橋——故鄉風物誌/顏純鉤
分類\文化
時間\2017-03-18
五里橋位於福建晉江市安海鎮西畔。資料圖片
我家鄉安海有一座宋代修建的石橋,安海人都稱它「五里西橋」。安海俗稱「三里街五里橋」,即南北直貫鎮境的小街長三里,而街尾的石橋長五里,這當然是約數,不過世代相傳都是這樣叫法。
五里橋在小鎮最南端,對岸是南安縣水頭鎮,兩鎮相隔的水道,未淤積前只有船隻來往。安海曾為全國對外通商重要口岸,晉江和南安兩邊的貨物和百姓要來往兩地,從水路走費時失事,風浪險惡,因此才有修橋之議。
拜維基百科所賜,安平橋的詳細資料,很多安海人都未必知道。據說是南宋紹興八年安海財主黃護和僧人智淵帶頭捐資,由僧人祖派主持,開始修建五里橋。中間修修停停,至紹興二十一年才完工,以當時的物質條件和工程技術來看,稱得上空前絕後。有一種說法:安平橋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石橋。
安平五里橋與泉州洛陽由宋代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陽橋互相輝映,現在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修於北宋,在安平五里橋之前,但洛陽橋只長一千二百米,又不如五里橋的長。
五里橋橋長二千零三十米,寬三至三點八米,共有疏水道三百六十二孔,現存橋墩三百三十一座。橋礅用石板交疊搭成,部分橋礅面水兩側修成船頭形狀,以減少水流壓力。橋面石板長八至十一米,寬與厚約零點五至一米,也即橫切面大致為正方形。每塊石板約重三噸,據說修橋的石板當年都沿水路遠從金門採運而來。
每塊石板重三噸,在當時的工程和運輸條件下,開採與搬運都極度艱難。在金門碼頭裝載上船,然後風浪顛簸運到安海,然後運到工地,然後架上橋墩。五里長的橋,要費多少工夫才能一塊塊搭起來?之前要根據水文和地質條件先做工程設計,再之前要四處募捐,籌措建橋費用,再之前是動念起議,要有那麼瘋狂的膽識,也要有那種準備要遭遇千難萬險的毅力……和這些安海先祖比起來,我們真是懦弱而平庸的後代啊!
我讀書的年代,五里橋已經部分傾圮,橋兩邊早就淤積成陸地,只有橋中水心亭一帶見到一點水道。橋上所有的護欄都消失了,有些橋面石板斷裂,斜架在橋礅上,過橋時可見到橋底的泥地。這些斷裂的石板隔幾個橋墩就有一處,就像五里橋經歷歲月風霜留下來的傷疤。
























再分享回鄉拍照



學到老返港後隨即投入工作,日間事務多,無暇篩選照片,一氣呵成連續分享。只能斷續編輯有關回鄉見聞之照片及簡單文字與大家分享。四月六日上午專程往西垵慈靜敬老院探訪堂兄嫂,回程路上經過新街,因為多位居港鄉親故居在此街道,故而特意落車拍照 。接著再走訪我學到老少時之故居所属地西宫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