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回鄉掃墓拜祭先人 探親訪友







香港是中西文化習俗薈萃之地方,踏入四月份有兩大節日,一是中国的清明節,二是西方的復活節。而香港市民普羅大眾最重視的是清明節。


近日在路上及地鐵車站所見多位市民携带鲜花香燭提早前往郊區陵園及紀念堂拜祭先人,而部份市民訂購車船飛機票準備回鄉掃墓拜祭先人。在清明节來临之際,學到老特意編輯登載有關清明節之圖文,以表示對清明节之重視及對逝去親人的懷念!
百度知識: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5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學到老今早起程前往福建安海鎮家鄉,準備在清明節與親人一起前往陵園及郊野墓地掃墓,拜祭先人,表示慎終追遠。藉著回鄉機會,探親訪友及短途旅遊。明日起學到老暫停編輯微信網誌,數日後返港,到時再與各位微信友網友在友緣平台相聚及交流分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