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筲箕灣街景掠影

上了年紀總是喜歡緬懷昔日時光,回憶往事。更喜歡舊地重遊,尋找舊日的足跡。學到老七十年代初居住香港東區之鰂魚涌,那時期年青人最開心的是星期天放假悠閒遊樂,學到老便時常與鄉友步行或是搭乘電車往筲箕灣逛街購物、到金明戲院或京華戲院看公眾場(廉價)電影,又往金華街海傍買魚蝦海鮮;記憶最深的是上山坡探訪住在莦箕灣愛秩村的粤籍工友們,見識密集的木屋住宅區,體會他們生活的艱辛!七十年代初期,自鰂魚涌大古城中心現址至筲箕灣之東大街,沿路是船塢,海灣、避風塘、木屋區及舊式唐樓。數十年後,滄海桑田,移山填海,現今由鰂漁涌至筲箕灣之區域已盡是高樓大廈,商場林立,舊日的木屋區及避風塘已建成美輪美奐的屋苑,整個市容煥然一新。世事也真是行雲流水,變化萬千唉!七十年代製造業興旺,促進香港經濟突飛猛進,連帶商業、金融及旅遊業亦非常發達,促進香港成為知名的國際大都會!

與大家分享往年夏天閒逛筲箕灣拍攝的照片













閒逛莦箕灣

生活習慣自小養成,學到老上了年紀閒時仍是喜歡四處走動遊玩。正面而言,生命在於運動,增廣見識吧!前日星期天上午西向中環區參觀郁金花卉展覽,餘興未盡!下午再沿著鰂魚涌海滨大道,東向步行前往筲箕灣愛秩序公園,觀賞香港花卉展覽的東區園藝,沿途飽覽維多利亞港及筲箕灣避風塘風光景色。

閱讀網絡文章,加深認識筲箕灣。

 {筲箕灣— 是獨一無二的}

地理位置

筲箕灣位於鰂魚涌以東,柴灣以西。東至香港海防博物館、鯉魚門渡假村及大潭道,西面普遍以英皇道結束及筲箕灣道開始之處(近筲箕灣報案中心)作為分界線。值得留意的是,雖然鯉魚門度假村及鯉魚門炮台位於筲箕灣,但香港人一般指的鯉魚門是位於觀塘區油塘。

而海晏街以西的筲箕灣西部,一般被稱為西灣河區,但太安樓以北的新填海區,一般稱之為鯉景灣;東區走廊以北的筲箕灣北部,一般被稱為愛秩序灣,名稱源於愛秩序將軍及原筲箕灣避風塘所在地的愛秩序灣[2];阿公岩道一帶的筲箕灣東部,一般被稱為阿公岩,而該處亦為東區走廊噪音重災區。

地名起源

筲箕灣本來是一個海灣,因為水域很圓,像一個大筲箕,因而為名。不過,坊間亦有兩個傳說是與筲箕灣的地名起源有關。第一個傳說指於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張進的人隨海軍船艦到九龍半島一帶,經過現時的筲箕灣時,他不小心將他祖先給他的家傳之寶筲箕跌到海中,所以這個海灣就稱為筲箕灣。而另一個傳說則是於清朝初期,有一個叫朱蒂的漁民,結婚後不久丈夫就去世,並誕下一個遺腹子,取名作阿蝦。他雖然是一個好孩子,但後來因感染了天花而變盲。到了阿蝦15歲時,母親亦感染重病。為了養活母親,他便用筲箕於現時的筲箕灣行乞為生。後來有一日天氣異常惡劣,阿蝦被海浪沖走,只留下筲箕於岸邊。為紀念阿蝦的事跡,當地居民將這個海灣改名為筲箕灣。然而,由於筲箕灣這個地名,早於明朝萬曆年間編寫的航海圖《粵大記》中出現,故第二個傳說的可信性有限。

此外,筲箕灣亦曾被稱為餓人灣。傳說明朝時期,有一隊商船因颱風而被逼於現時的筲箕灣登陸。當他們找尋食物時,但卻無法找到,連當地居民也無法找到。結果他們在離開前都無法充饑,因此而戲謔這個海灣為餓人灣。但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是香港開埠初年,筲箕灣一帶對外交通十分落後,只靠班次極疏的舢舨聯繫中環。餓人灣指若被困在該處,遲早會餓死。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

歷史

早期香港原居民中的漁民主要集中於柴灣一帶。18世紀中葉,有漁民發現筲箕灣為避風良港,所以陸續吸引漁船停泊於筲箕灣。同時亦有一些來自惠州的客家人於筲箕灣山頭開採花崗岩,並在岸邊建簡陋房屋。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筲箕灣人口約1,200人,佔香港島人口 (4,350人) 約28%,大部份居於艇中。其後海盜問題嚴重,1860年,香港總督麥當奴決定整頓該區,拆毀凌亂蓋搭的房屋,重新建屋辟路,是為筲箕灣東大街,並設立派出所方便警察打擊海盜。

1911年,筲箕灣人口增加至7,000人。1920年代,筲箕灣出現了一些小型工業,為筲箕灣成為工業區開始。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批中國大陸的難民踴入筲箕灣,建立了13條山村。山村多以簡陋的鐵皮屋組成,衛生環境普遍差劣。

一直到了1960年代,香港政府大規模整頓開發筲箕灣,興建大量公共房屋(如1964年落成的明華大廈等),並且進行了大規模填海工程。於1967年起,政府開始清拆山上的簡陋房屋,但是進度一直緩慢;而《讀者文摘》、《星島日報》、《成報》和《新報》亦於1979至2007間遷入該處紮根,直至1983年,筲箕灣山邊的聖十字徑村發生大火,燒毀不少居民的家園,亦使政府決心整頓,開始全面清拆所有木屋及石屋,並且在原址開山,興建耀東邨及興東邨等公共屋苑。這些改變,令到筲箕灣成為今日的面貌。……未完

全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