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萬物皆有情


佛说:万物皆有情。
  依据佛法,大至一世界,小至一微粒,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皆可成佛;世间万物皆有道心,亦可得道。的确,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万物皆有情”的世界:花草会说话,鱼虫会恋爱,花鸟鱼虫会交流……有情万物与人类人生,本性无二,平等一味,并无分别。

  从最不起眼的昆虫,到最有权力的世界领袖,所有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和幸福,避免烦恼和痛苦,这几乎是所有意志和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无论这些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可能经常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并常常忽略这个问题。而在佛法看来,这却是产生“悲心”的重要基础。
 
 依据佛法,悲心是一种特殊的觉性。如果人们发展这种觉性,则会自然而言地尊敬所有的众生,而不只是尊重人类自身。例如,一个蚊子在叮咬一个人。在这个事件中,蚊子的想法是:“这是一个多么好吃的食物啊!”叮咬这个人,对于蚊子而言,只是它追求快乐的努力,和人觅食的想法完全相同,它们只是希望能够吃到足够的食物而已。因此,佛法认为,在人们能够觉知,这些我们以前忽略的无尽众生其实与我们具有完全一样的动机时,就能生发亲近的感觉。这种觉性就能使人们了解到它们的问题,并对它们活下去的奋斗产生敬意,从事产生佛学所称的“悲心”。正因为如此,没有产生悲心的人,常常会立刻拍死蚊子;而有悲心的人,通常只会挥手哄走蚊子,给其留下活路。
 
 佛学认为,真诚、无私的慈悲是没有范围的限制的,心态上不应有任何丝毫偏袒;慈悲心应当象太阳一样,光芒普照一切,不生分别。只对某一类众生或者很少的众生感到真诚的慈悲是不可能的。
  我想,佛学的慈悲心在没有分别方面,对世人应该是颇有启示的。通常而言,当我们认为其他人比我们不幸时,我们替它们难过,才会生发慈悲心;但是要体验纯净的悲心,就必须保持平等心,没有阶级、阶层、贫富之类的分别。如果我们企图从高低阶级或阶层的心态上来行为的话,那么将永远无法体验真正的悲心,相反,只能不断地增长“自我”,并执著于自我。这也就是为何大乘佛学经典不断地强调修行平等心的缘故:因为理论上,我们虽然能够了解一切众生都平等,但在情绪上和实际行为上却经常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实际确实如此。我们经常忽略其他众生。别人对我们似乎并不是真实地存在着,除非刚好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者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角色,否则他们通常都似乎跟我们不太相同,他们的幸福比不上我们幸福,他们的痛苦没有我们的痛苦大,他们的感觉没有我们的感觉敏锐等等。从而导致这样的结果:通常我们“一点也不在乎”、“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等心态,完全是针对别人的需要和希望而言的。
人类,独立于百兽之先,排名在万物之长。本应最先悟道,最先成佛,但常为五尘六欲所迷,导致道心佛性被遮盖。
  
出差期间偶拍下来的这些照片,让我想到了“天地万物皆有情”的佛语,稍微明白了一点“悲心”的涵义。虽然理解不深,但还是有些感悟:若人们都努力持平等心,慈悲心,尊重他人和一切友情众生,展现和欣赏生命之美,行所该行,止所当止,那么世界和社会应该会更加和谐的。
慕容风 作于 2006-08-26 13:11:24 ]
欣賞慕容風圖文並茂論述佛教哲理之文章,並附上第一圖自拍"蝶戀花"照片與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