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夏日養生方法

每日頭條養生文章插圖

瀏覽每日頭條刊載之夏日養生文章

夏日養生,蓄陽防暑是正道!由 粵西蜂哥 發表于健康

《本草綱目》中講到養生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夏季是陽氣最容易損耗的季節。天氣越熱,陽氣損耗就越大。因此,我們在夏季應該把天氣中的熱量轉化為體內的陽氣。同時,夏季人容易中暑,做好夏季的防暑工作也是養生所必需的。

說到了夏季要養陽,可能很多人不了解,總是覺得夏季天氣這麼熱了,沒有必要養陽了,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夏季,人體的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這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腠理開泄,通過排汗以使人的體溫達到平衡,但是汗為心之液,汗液外泄,氣隨汗也泄掉。氣為陽,氣傷了陽也就傷,所以夏季人體的陽氣多不足,《本草綱目》中指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法則還是很有道理的。

由此可見,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容易使陽氣外發,使體內的陽氣不足,這時就要保護體內的陽氣,那麼,在夏天該怎樣保護陽氣?建議如下:

一.不要過於避熱趨涼

人們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如在露天乘涼過夜,或飲冷無度,致使中氣內虛,從而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在乘涼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管衣服穿得怎麼少,肚子上一定要蓋―下,避免寒氣濕氣進入。

二.要謹防冷氣病

冷氣病是指人們久處冷氣設備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時所患單二種類嗯L吧長期在空調的房間裏輕者面部神經痛、下肢酸痛、乏力、頭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腸病等.重者會出現皮膚病和心血管疾病。

三. 調精神

中醫認為,驟然大喜可導致心陽之氣渙散,故夏季應注重精神調攝,遇事應淡然處之,切忌大喜大悲,以保養陽氣。

四.慎起居

夏季,草木生長旺盛,生活起居也應隨之做出適應性的調節,如清晨起床應早些,洗漱後可在室外清靜之處散步或慢跑,以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夏日不要貪涼露宿,或夜臥冰冷潮濕之處,以免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濕邪襲擊,陽氣為邪氣閉阻而引起肢體、關節、肌肉等處疼痛酸楚、麻木等,此外,性生活宜審慎安排,以適中為度,以防房勞太甚,耗傷元陽。

五.節飲食

不要過度飲冷,尤其是老年人、幼兒以及素體陽虛之人,須慎食瓜果`冷飲勒:冷之物,以免傷脾胃陽氣。

六.多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夏季宜通過各種有益的運動來活動筋骨,暢達氣血,養護陽氣,

其中以肌膚微微出汗為宜。

七.重食療

自然界夏季陽氣活動旺盛,素體陽虛之人趁此時採用適當的食療方法,往往能收到益氣溫陽的效果,其中具有益氣溫陽功用的食物有鯽魚,大棗,胡桃等。

夏季是身體機能旺盛時期,體內過度的旺盛和環境濕熱會導致疾病,如中暑.發燒.腹瀉等。主要的問題是暑熱。夏季食療的目的是保持體內清爽,避免濕熱侵犯,同時滋陰清熱,防止功能亢進造成的虛熱。(摘錄)

以下圖片是香港衛生署發布的中醫四時養生夏季防暑資訊插圖





翻閱頭條日報{健康talk}


翻閱頭條日報{健康talk}  2021-07-05 

上醫堂創辦人張勇(左)教大家冬病夏治。星島圖片庫

今年三伏天初伏為7月11日(日)至7月20日(二)、中伏:7月21日(三)至8月9日(一)、末伏:8月10日(二)至8月19日(四),又是把握冬病夏治好時機。

以熱治寒病

冬病夏治源於《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三伏時節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此時治療一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熱治寒,調整陰陽,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是能夠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穴位敷貼療法

「冬病」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劇的病變,例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關節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屬於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這些疾病多到了冬季則發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到了夏季,自然界中的天氣相對地較溫暖,讓這些疾病進入到了一個緩慢期,這時候我們借助一些外力,例如三伏貼,用一些冬病夏治的手段,來增加一下體內的陽氣。如果不在夏日去除積寒,那麼等到秋風來,外寒侵襲的時候,便又會內外交困了。

中醫學上就有很多辦法來達到冬病夏治,大家都熟悉的三伏天穴位敷貼療法,即天灸療法,又稱藥物灸,是採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塗抹或敷貼於穴位、患處,通過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甚則起泡,如同灸療達到刺激穴位、激發經絡、調整氣血來防治疾病的方法。

認清適應症

‧肺系相關病症: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喘(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咳嗽、慢性肺氣腫等)、慢性咽炎、虛人感冒等病症。

‧痛症:頸肩腰腿痛、膝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網球肘、胃痛、痛經等慢性疼痛疾病。

‧其他類型:失眠、抑鬱、慢性腸炎、消化不良、慢性盤腔炎、夜尿症、遺尿等。

經專業辨證才應用

夏季氣溫高,機體內熱量不易散發,胃腸道內溫度也較高,驟然接受冰涼之物,會導致胃腸痙攣,出現腹痛。同時,夏季多雨、高溫,潮濕而炎熱,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創造了條件,故防胃腸道疾病多發季節。

人體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生理功能會出現相應的轉變,例如出汗多、小便少、食欲下降、情緒低落等症狀。所以這時更應該飲食清淡,以適量為宜,以甘淡的飲食方式,或借助食療來養脾胃(中焦)之氣。天灸療法或食療都應在註冊中醫師的指導下,在辨證的基礎下,選擇適合個人體質的療法及藥材。

夏季專用中藥湯劑

中醫還有一種冬病夏治的方法,例如最常見的中藥湯劑,只不過夏天的湯劑在進行冬病夏治的時候,通常都是採用以清補為主,多為利水生津及健脾化濕的方法,不會像冬天那樣是完全進補的方子。同時夏天的方子都要顧及護脾,避免滋膩,常用食療方如下:

‧健脾祛濕湯

材料:北沙參5錢、山藥5錢、芡實5錢、生熟薏米5錢、白扁豆5錢、赤小豆5錢、土茯苓5錢,可另加豬腱半斤。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豬腱先汆水),放入煲內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滾後再用細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祛濕,可以消除疲勞,改善過敏體質,補益身體,增加人體抵抗力。

‧益氣生津茶

材料:花旗參1錢、霍山石斛1錢、龍眼肉2錢、枸杞子1錢、陳皮1小塊。

製法:將所有材料洗淨,以適量開水沖泡代茶飲用。

功效:益氣生津,升陽祛濕。症見精神不振者最適合v飲用。

註:飲用前先諮詢醫生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