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石井書院”
2011年6月12日下午2:38公開 累積瀏覽 11
58
學到老的家鄉─安海鎮是具有近千年歷史之文化古鎮,除了擁有聞名全國之安平橋、龍山寺及三里街外,安海『石井書院』亦極富盛名! 據
安海歷史記載:一代宗師宋朝理學家朱熹與其父親朱松於南宋期間在安海鎮『鼇頭精舍』開講理學,教授文學哲理。為紀念朱松父子倡教興學功績,安海鎮官府與士
民在螯頭精舍辟建二朱先生祠,繪像奉祀。嘉定間,朱在(朱熹第三子)以蔭補官,通判泉州。嘉定四年(1211),鎮官游絳應安海士民要求,申報泉州知州鄒
應龍,請建書院。鄒應龍撥官帑四十萬緡以倡,並指令漕、舶二司捐助,命朱在至鎮“董其事”,主持營建書院事宜,更名“石井”, 為泉州地區四大書院之首。





新浪
安海“石井書院”
據《碑記》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進逼中原,宋王朝偏安東南隅,朝不保夕,難以顧及官辦的大學、州縣學堂,士子們紛紛自尋名師求學,於是江南創辦書院蔚然成風。此時,一位名儒 名叫朱松,北宋末進士,本是南劍州(今南平市)尤溪縣尉,因反對權相秦檜為首的議和派,遭貶為石井鎮(宋代安海的名稱)首任鎮監。但他滿腔愛國熱忱,使他 無法安坐鎮廨,便走向社會,廣交學者,聚集士子,開講理學,伸張正氣,抨擊弊政,深得鎮民推崇,富賈黃護捐資於鎮廨傍築一座“鼇頭精舍”,供他作講學場所。他雖然在這裏只當一年鎮監,但他在石井鎮播下理學種子,後人稱他是“泉州開講理學第一人”。
23年後,即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松的兒子朱熹又到“鼇頭精舍”開講理學。朱熹十八歲舉進士,21歲授同安縣主薄。上任前,正式師事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開始潛心理學研究。他的學術成就比先父是青出於藍勝於藍。由於他一生學術活動大都在福建,所以他創立的學派稱為“閩學”。
朱熹把“教育興國”作為一生惟一追求,他到同安縣上任後,經常到安海“訪父執,與耆士論說經義”,並到泉州小山叢竹書院講學,後創辦同安縣學。離開同安後,又先後主持全國著名的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嶽麓書院。他所到之處,創辦了不少書院、精舍、學堂。可是昏庸王朝竟懷疑他的學說和辦學是“倡其邪說,廣收無賴”,結為“逆黨”,陰謀“反叛”,把他打成“偽學之魁”,遭到罷官,甚至面臨殺頭危險。慶元六年(1200年)這位文化大師在迫害中倒下去了,終年71歲。
嘉定四年(1211年),朱熹逝世的第11年,他得到朝廷徹底“平反”。安海鎮官遊絳、郡守鄒應龍應鎮民強烈要求,決定將“二朱過化”的“鼇頭精舍”原址擴建為“石井書院”。此時,朱熹的第三子朱在又來到這古鎮任鎮監,主持石井書院興建工作。一年後,宏偉壯觀的書院突兀而起,中有大成殿,後有尊德堂,兩畔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書齋,還有杏壇、碑坊、樂軒、廡舍,相當於州縣學宮。大成殿懸掛“朱文公祠”匾,尊德堂供祀“二朱”先生像。數百年來,這座書院成為晉江文化昌明的發祥地,人才輩出的搖籃。據史載統計,“二朱過化”前後安海頓進士人數,前百年17名,後百年32名。甲午戰爭後,西學東漸,但安海古鎮文風未減,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就在這座古老書院內創辦了一所新式學堂——養正小學,它是本省最早的新學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