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文城的博:新春畅谈古老的泉州元宵节














 新春畅谈古老的泉州元宵节  文城的博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等,在泉州又称为“灯节”。在泉州,欢庆元宵节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泉州人将欢庆元宵节日称为“闹元宵”。“闹元宵”是闽南民俗风情在节日的集中展现。 
    泉州“闹元宵”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很可能是缘于泉州的花灯。据地方志书记载,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泉州开始建城,当时就有上元节的花灯活动。据说,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有河南固始人傅实以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州,聘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在隔年的元宵节前,黄家将红、白莲花灯一对送到傅家,预祝女婿和女儿早生贵子,从此形成一个习俗,在泉州一带,上元节前,娘家要送灯到女儿的夫家。在后来,节度使傅实移居南安丰州桃源,在那里建起了唐王宫,每逢元宵节,就按照长安结灯的仪式,张灯结彩,与民众同乐,久而久之,就相沿成俗,元宵一直有“灯节”。
    泉州人“闹元宵”,灯会是上元佳节的主题。元宵灯展,非常隆重,泉州文庙前后是灯展的中心区,还有开元寺,以及其它大街小巷,连商店门口也挂上了灯笼,家家户户也点上灯笼。元宵“灯节”在泉州形成系统规范的习俗仪式,包括挂灯、送灯、赏灯、点灯、游灯,在古代还有过抢灯的,当然,以前,很多灯都是自己扎制的,现在还有一些人喜欢亲自做灯笼,现在有专门制灯来卖的了,有了不少卖灯的店家。走在泉州的街上,你可以看到,许多商店门口,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大大小小,各式各样,丰富多彩,颖艳喜人,店主展示着灯,吸引你去买。
    元宵的泉州,灯是最珍贵的,元宵前夕,家家户户要在厅堂或门口挂上花灯;有新嫁女的人家,要给亲家送红色和白的莲花灯,有的还送上“观音送子灯”;街上的店家为了节日图吉利,也都在店门口挂上的灯笼;单位的门口,往往也挂上的红灯笼,增加春天喜气;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去赏灯;家家的小孩手提春灯,点上灯火,走街串巷嬉戏“游灯”。点灯时,如果不慎把灯烧了,就叫做“出灯”,在古时候,如灯被抢了,也称为“出灯”。泉州的文庙前,或文化宫等其它地方,在灯会上还常常有猜灯谜活动,猜中者有奖,热闹的智慧游戏,增添了不少的喜气。
    在闽南方言里,“灯”与“丁”同音,泉州元宵灯会习俗所表现的对于“灯”的热衷和珍爱,都是与人丁兴旺的含义联系起来了,连点灯不小心,灯被烧了,或古时灯被抢了,都称为是“出灯”,在闽南方言里,“出灯”的意思就是“出丁”,也就是增加人丁了,也叫“添丁”。元宵节灯火辉煌,长期以来,人们期盼的就是人丁兴旺,福乐安康,佳节吉祥!
    泉州元宵节除了灯展和各种有关灯的习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踩街”,就是游走在大街上,表演着各种各样的节目,让围观在大街两旁的观众欣赏着,快乐着。
    泉州元宵“踩街”在古时称为“妆人”。据明代史学家何乔远的《闽书》记载:“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另,明万历版《泉州府志》记载:“上元内外……装饰神像,穷极珍贝,阅游衢路。”还有,清《温陵岁时记》记载:“上元前后夜间,好事者或摘某诗句、某传奇,饰稚小儿童,装扮故事,导以火把鼓吹,爆竹盈耳,游行市上,谓之妆人。”这些说的都是“踩街”的各种情景。
   现在,泉州元宵依然保持这“踩街”的传统,但已逐步有更新了,现在有“阵头”、“花灯”、“彩车”、“妆人”、还有武术和各种文艺表演等。此外,还有一种小型的“踩街”队伍,沿大街小巷漫游着,叫“歌吹漫步”。按古习俗,踩街队伍行进在途中,如遇到有人放鞭炮赞赏、欢迎,就要停下表演,以表示感谢。这是多么和谐和睦的礼节和气氛啊!
    在元宵佳节,泉州人还要有一种汤圆,叫“元宵丸”。泉州人对元宵的重视胜于对“新正”(正月初一)的重视,以前,过了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的生日)之后,各家各户就忙着展示手艺,亲自制作“元宵丸”,准备在正月十五上元佳节,在清晨,全家人一起品尝“元宵丸”,预祝一整年的完满吉庆!同时也用来招待正月来访的客人,共祝圆满,共贺新春。
    泉州的“元宵丸”,其制作非常讲究,包在里面的丸核是以文火炒制的上等花生仁研末而作为主料的,然后,再拌入糖制冬瓜条碎块、葱头油、碎橘皮、猪油(不食猪油的可加入别的油,还有黑芝麻、白沙糖等,多种佐料敲制后揉成团,就是香甜美味的“丸馅”或“丸核”。如果要品赏“元宵丸”,就现时将丸核快速沾冷水,将它放在细糯米粉里均匀滚动,使它沾上一层薄薄的粉皮,然后再沾冷水,再放糯米粉里滚,连续数次,直到适当成“丸”。接着,用沸水煮至元宵丸浮起水面,最后捞入碗里加进清汤或甜汤。泉州“元宵丸”皮嫩馅香,品之别有风味。
    正月十五吃“元宵丸”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汉武帝时期,有一天,大谋士东方朔在御花园发现有个宫女准备投井,他忙上前搭救,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宫女因进宫后长久不能与亲人见面,思念家人,想一死了之。东方朔同情孝顺宫女,就设法搭救。他到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当众人来占卜求卦时,多得到的卦签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给了他们一首偈语,让他们求当今天子解救。偈语传到汉武帝那里,他一看,写的是:“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召来东方朔,问其偈何意?东方朔想了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以此便可以瞒过玉帝。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可消灾解难。”皇帝准奏,于是,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元宵终于有机会和家人团聚了。汉武帝见一夜热闹,平安无事,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均做汤圆供火神君,他让宫女元宵汤圆,因汤圆做得好,人们便将汤圆叫“元宵”,十五这一天叫做元宵节。这种习俗,后来传到了闽南,在泉州保留下来了。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而传说表现了善良,表现了同情,表现了对元宵亲人团圆的颂扬和祝福,所以,它传下来了。
  泉州在正月十五,除了闹元宵,办灯会,踩街、吃汤圆外,很多家庭还要祭祀祖先,追思祖德,祈求平安吉祥。
    闹元宵是泉州民间一年中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活动,随着很泉州人移居港澳台及海外,泉州闹元宵的一些活动形式,带着闽南文化的浓厚色彩,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圈里,有广泛的传播。
笔者是泉州晋江人,很早就知道,泉州的元宵佳节,很有特色;元宵灯会,非常热闹;踩街游乐活动,极有民俗风韵;泉州的“元宵丸”,特别好吃,欢迎大家有空来泉州,共度元宵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