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地攤經濟舒解民困



香港經濟日報 疫情加劇失業 地攤經濟是出路?
 評論版 2020/06/12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前提出,以擺地攤救經濟。以往經濟低迷之時,本港也曾以小販經濟來應對失業問題,但因措施「離地」,成效並不理想。
港曾推行 惟措施離地欠成效
中國多個省市在李克強發言後相繼推動「地攤經濟」,江西省瑞昌市甚至有商販收到城管電話,鼓勵他們在街上擺攤,杭州更開放部分街道為小販提供經營場地。然而,攤檔湧現,卻滋生交通堵塞和衞生問題,大連夜市一開便要叫停。官媒隨即為地攤經濟降溫,稱不能盲目跟風。
回顧本港以往經濟低迷之時,港府亦曾提倡地攤經濟(當年稱之為本土經濟),例如在2002年落實上環大笪地、黃大仙騰龍墟等項目。港府亦在2017年起引入美食車,進駐多個旅遊景點營運。
然而,這些計劃的成效並不理想,例如上環大笪地因禁止熟食而欠缺吸引力,騰龍墟亦被指搶走同區鄰近商戶的生意。美食車則因和經營地點捆綁,租金按營業額釐定,加上餐單「離地」,欠缺港人及遊客熟悉的本地傳統小食,令生意慘淡。
台灣地攤經濟搞得有聲有色,當地夜市集吃喝玩樂於一身,衞生也管理得井井有條,成為旅遊景點,為經濟作出貢獻。2018年全台灣有30.7萬個攤檔,僱用了47.6萬個從業員,全年營業收入高達5,397億台幣(約1,413億港元),佔GDP3%
小販納正式經濟 扼殺生存?
台灣能搞活地攤經濟,香港有合法攤販檔,除了女人街較為知名,其他卻較失色。這或許與當局的的小販政策有關。
港府停發小販牌多年後,食環署去年再度發牌,推435個指定售賣「其他類別」貨品的固定小販攤位,並供有興趣從事小販行業的合資格人士申請擺攤。
然而,新合資格的小販除需支付租金,更需自費設計和建造攤檔,恐令不少基層卻步。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客席副教授黃元山曾指出,小販之所以是小販而非店舖商戶,是因無法負擔租金,嘗試將小販納入正式經濟,等同扼殺生存空間。
借鑑紐約悉尼設限 科技監管
他認為,政府可參考紐約及悉尼做法,允許小販流動營商,但限制在特定範圍及時段擺攤、與售賣同類貨品的商店保持一定距離、甚至要求小販透過智能手機App報告位置,方便執法。
疫下本港經濟深度衰退,失業率高達5.2%,港府須多管齊下振興經濟。若考慮增發小販牌來緩解失業問題,應汲取過往經驗,以貼地思維管理,既可增加攤販收入,又能刺激基層消費,以及解決販管理問題。
 港府於2002年曾提倡本土經濟,並落實上環大笪(圖)
 

疫情後期,國家及特區政府都謀略發展經濟及保就業措施,以舒解民困。李克强總理體察民情關心民生溢於言表。"國家是人民組成的,人民好了,國家才能好。靠每個人的奮鬥,大家都好了,國家就更好。他強調,「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盡管生總理提創發展地摊經濟受到異議,但畢竟也是臨時臨急舒解民困之方法,其用心良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