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瀏覽泉州網 安平桥:展现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欣賞文中的插圖-安平橋全景照片

安平桥:展现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

泉州网6月18日讯 (记者许雅玲 陈起拓 文/图

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俗称五里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至二十二年(1138年—1152年),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盛誉。它是安海港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的重要载体。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盛誉。

桥,既是海丝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彼时,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盛极一时,无数东西方商船日夜往来。作为当时的商贸重镇,晋江安海镇修建安平桥,方便过往商客出行,也留下了诸多史迹。

这座桥不仅承载着泉州海洋贸易兴盛的历史,作为泉州港口群水陆交通联运的大动脉,建成后大大地促进泉州海洋贸易发展,并助推泉州形成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安海港贸易发达 

合力建桥助货物转运商旅往来

安海港是泉州港的重要支港,也被称为泉州“南港”,海船从广州到泉州最先抵达的就是安海港,再从这里转向“北港”后渚港,交通便利方便商船避风寄碇。所以,安海港也随着泉州港的发展而兴盛,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以统制内外海商,不久也派官员在安海设立“石井津”榷税,安海港正式成为泉州港统一管辖的海外贸易港口。

南宋中国政治中心南移,推动海洋贸易兴盛和中外文化交流,在沿海形成确立了一套海洋贸易管理制度体系。建炎三年(1129年),南外宗正司迁至泉州;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开启建镇历史,是安海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斯时,海港千帆百舸,渡头风樯林立,客商云集,店肆罗列。但安海港货物集散运输单靠舟渡已适应不了发展需要,正如《安海志》中记载:“方舟而济者日千万济,飓风潮波…大为民患”,急需修建一座横跨海湾的桥梁,以适应海内外贸易与交通的需要。南宋朝廷大力推动海洋贸易,努力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水陆交通体系,泉州各阶层群起响应。

据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介绍,当时安平富商黄护和僧人智渊每人率先拿出一万贯钱,并向周围群众募捐,筹集建桥资金,由僧人祖派主持建桥。桥还没建成,祖派和黄护先后去世,黄护儿子黄逸继承父志,继续主持安平桥的兴建。

安海商人纷纷捐款造桥,往来于安平商圈的外地商人也积极捐款。而后,泉州太守赵令衿接手主持,安平桥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告竣。安平桥建成后,险恶的海湾渡口变成坦途,与泉州内陆腹地紧密相连,可谓四通八达,成为安海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吸引更多商船通过安平桥将货物运输到泉州各地以及漳州、广州等。(摘錄)

全篇文章包括圖片及影片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1-06/18/content_7093367.htm


https://www.qzwb.com ›

附上學到老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