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家鄉福建安海鎮『安平橋』歷史





維基百科:安平橋又名五里橋,位於福建晉江安海西畔,又稱「西橋」,是橫跨安海鎮和水頭之間的海面上的一座中式古代長,橋上刻著「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對聯,為中國古代第一長橋。據記載,此橋共長八百一十一,闊十六[1](也有說一丈四尺的)[2]末名將鄭芝鄭成父子故鄉即在此橋附近,現存的安平橋,實際共長2070(約合中國古代里程五,故亦稱五里橋),橋寬33.8公尺,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
安海鎮的安平橋建造歷史
安平橋身處晉江、南安水路要衝,是宋代泉州對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建橋以前,兩邊民眾來往只能坐船[1],十分危險[3]南宋紹興十八年(1138年),安海財主黃護和僧人智淵帶頭各捐一萬,由僧人祖派主持,開始在兩岸間建橋[4][2]。但因工程浩大,加上建到一半時黃護和祖派相繼亡故,而未能完成[2]。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趙令衿來到泉州上任,主持續建,又經一年才完成[5]。工程在當時來說可謂浩大艱巨。
五里橋是梁式石橋,建橋所用石料系從金門島上開採,船運而來。全橋由花崗岩石板築成,每塊石板重約三噸,橋有疏水道三百六十二孔[1]。其橋板石皆是堅實的花崗岩石。其橋墩利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成,分長方形、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尚存331座。整橋狀如長虹,銜接安海水頭兩鎮。時為古代世界上最長的梁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稱號。明代永樂天順成化嘉靖萬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朝代有十餘次重修[6]
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1980年政府又撥巨款進行全面整修。於19821月正式動工,19855月竣工。這次整修,不但修復了橋墩,補齊了橋板,恢復了橋欄,而且將橋之兩側沉積的泥沙各挖開30
family: 新細明體;">,使之從陸上橋變回水上橋;同時在橋的南面50多米處開闢了一條新公路,禁止車輛和馬匹在安平橋上通行,從而更有效地來保護安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