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寵辱不驚 去留無意


香港世紀遺產案之餘波引人注目!多日前閱報,留意有關法官判決830億華懋基金管理權的報導,促使學到老上網瀏覽寵辱不驚 去留無意之出處、詞意,又欣賞其字畫。



華懋集團已故主席龔如心留下的830億元遺產爭奪戰,擾攘8年,以華懋慈善基金終審敗訴告終。終審法院一致裁定華懋慈善基金,只是巨 額遺產的受託人而非受益人,基金需要由監管機構制定方案監管遺產運用,方案亦要向高院呈交及審批。龔如心胞弟、華懋主席龔仁心以「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形 容敗訴心情,強調判決不影響基金做善事的宗旨。
終審法院5名法官一致認為,判決需了解龔如心2002年遺囑的整體文意,而當中的語句、「必須」和「責任」的字眼,均有指示性質。判詞指,遺囑第二項條款 要設立「中國的類似諾貝爾獎的具有世界性意義的獎金」,這是為慈善目的訂立了一項信託;而遺囑指明「基金必須在聯合國秘書長、中國政府總理及香港特區政府 首長組成的監管機構監管下,切實管理好公司業務同資金」,則有宣布的性質,訂明如何管理及處理信託財產,因此基金是以受託人形式持有遺產,而不是以無條件 饋贈的形式接收遺產。
 轉載百度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出自陳繼儒小窗幽記》·洪應明菜根譚》。是一種境界,源于中國的傳統道家思想,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淡然處之。。
1評價
一副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個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卷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流。[1] 
2賞析解讀編輯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我輩俱是凡夫俗子,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 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此明證。這關鍵是一個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若心中無過多的私 欲,又怎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 過,只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一字不著,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朴初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牽掛。這正充分體現了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達觀、崇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