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福建安海瑞光塔

學到老於2019年12月下旬返鄉,其時安平橋關閉待修葺,故此轉而著重拍攝瑞光塔。每次回鄉遊走白塔下水心亭澄淳院名勝古蹟區,可說是觸景生情,令我緬懷昔日時光。憶起青少年代時常往位於水心亭側邊五里橋頭的祖屋探望祖母叔伯堂兄弟等親人,夏天會順便在水心亭對出的海灣也稱古渡頭一带暢泳及跳水;又和鄰居孩子玩伴“長途跋涉”往五里橋中亭海灣及遙向金門的海域捉魚蝦,童年美好時光令人留戀永遠懷緬!

閱覽【嗜塔者的博客】關於家鄉名勝古蹟的文章,加深熟悉白塔即是瑞光塔之歷史典故。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安平桥瑞光塔白塔

 (2012-07-31 16:58:59)

    安海镇区南部原有东西二寺,寺前各有塔,东西对峙.登临塔顶,目极天外,烟市鳞叠,皆在足下.明代文人黄帝费瞥作诗咏二塔凌霄:“觚棱海角两相连,峭级危栏俯碧川.佑圣长依宫爝焰,文明曾记塔灯悬。晴开海国万方仰,驭转乌轮—柱先,脚蹑层层随步上,却疑人在九重天.”

东塔,名曰“龙兴塔”.南宋绍兴二十四年癸酉(1153),泉州太守赵令衿造东洋桥成,乡人浙西转运使高惠连之后高仕舍地七亩造砖塔于桥头,曰,“龙兴塔”.其塔高准西塔,大倍之,腹大丈余,下层无级.左有昭惠庙,右慈济宫,后皆废.塔历年既久,风雨震暴,砖石剥落已甚,至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塔尾坠,里人黄陈二氏醵金修理,铸葫芦尖以贯其顶.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四月二十日大雨,至五月初六辰时塔尽坏.从史料看,东塔倒塌迄今已历二百九—十八年之久,诚为可惜.东塔遗址(当在灰窑东北角),如今其四周,已由高楼大厦所代替。

西塔,名曰“瑞光塔”。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里人以造桥余资造砖塔于西桥头,曰:“瑞光塔”。后易名“文明塔”,俗称“白塔"。其塔呈六角形,共五层,高八丈余,径阔三丈余。每层均有六个塔檐,如雄鹰振翼欲飞。塔顶有一巨形葫芦,指向蓝天。旁西塔寺今已废。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柱国太傅礼部尚书黄汝良倡修塔。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修塔尖。

“安海向是福建人文荟萃之区,代有才人。”明代登进士者21人,乡榜71人。唐宋时最著名的有名臣高惠连之殉宋难,直臣有安连济,理学有柯国材等。名溢古今者,有王慎中,乃明代二百年中杰出之才子。清代也有名噪一时之人杰,称雄于文苑艺林者,如黄物备之博古洽闻,黄居中之好学而藏书六万卷,蔡襄之词章,黄贞字之耿介旷达,黄伯善之孤标正洁。由是文风蔚起,儒彦辈出。故自明嘉靖九年(1503)至清道光十一年(1831)先后就有十四名中式乡贤点塔灯。是故,白塔,诚为瑞光耀彩,文明启运之塔也。清代诗人柯敦圃曾作诗咏塔曰: “宝塔层层两处攒,巍峨相对在斯安。瑞光壮采疑栖凤,佑圣奇观欲舞鸾。势耸桥头星可摘,晕悬海口月为端。只今惟有西铃响,东址无情剩废峦。”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庆典,辄张灯结彩,成为“文明”“昇平”的象征。如今,倘若你登塔极目远眺,北面是繁华的安海市区,西南则是“飞虹”的五里桥,更有碧波浩淼的鸿江横渡。真个是明人黄伯善笔下的“半空楼阁翠重重,万井烟花眺望中”之景象,看了令人心旷神怡。

安海古镇标志———白塔

又称“西塔”、“瑞光塔”、“文明塔”,五层六角,高22米,位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五里西桥)桥头,系南宋时用造安平桥的余资建成的,古代曾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广为流传。如今她与五里长桥一起构成了一幅白塔凌空长桥跨海的壮美画卷。白塔虽是砖塔,但塔底座全为石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个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塔下有石栏杆围护,塔内有螺旋梯可上塔顶,登塔眺望,远山近水,万户人家,风光无限,尽收眼底。

古镇安海五里桥入口处的白塔近千年来一直是安海镇的最高建筑物,是古镇安海的象征性建筑物。十几年前,每逢喜庆节日白塔都要张灯结彩。每年的端午节白塔还开放让民众登塔观赏。在安海镇历来就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之说。

曾与西塔一起组成安海古镇“八景”之一“二塔凌霄”的东塔,又称“龙兴塔”,亦建于南宋,遗在今东桥头,可惜已毁于清康熙三十年五月六日大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当地人士提出重建东塔以恢复“二塔凌霄”的旧景观。

白塔是安海古镇的标志,又称“西塔”、“瑞光塔”、“文明塔”。塔为五层六角,高22米,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 (五里桥)桥头,系南宋时用造安平桥的余资建成的。白塔虽是砖塔,但塔底座全为石结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个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塔下有石栏杆围护,塔内有螺旋梯可上塔顶。

以下引用網络有關弘一法師居安海的歷史紀事。

弘一法师与安海缘 
1938年农历920日,弘一法师应安海水心亭丰德法师之请,由漳州经同安梵天寺到安海,居五里桥头的水心亭澄渟院,达一个月之久。 
  澄渟院是一座小巧的僧房,脚下是巨大的石桥板,海水潮汐的轰鸣声时常可闻,门口是熙熙攘攘的过往行人,外面热闹里面寂静。弘一法师在此住锡期间,曾多次应邀在金厝祠堂向安海民众讲佛经,如《佛法十疑略释》、《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学习初步》、《佛法非迷信》等,后辑为《安海法音录》一卷。

  弘一法师住锡水心亭澄渟院期间,许多安海地方人士慕名前往拜访,当时安海绅商学各界为欢迎弘一法师莅临安海,于193810月特意与弘一法师在安海金墩“尺远斋”古典园林合影留念。弘一法师乐与他们交往,并以书法广结善缘,据考书写达300多幅,一时传为佳话。他曾应安海各界人士的求索书写了对联、题词、佛经等赠与众人,倪世祯、俞少川、许书亮、李鸣群、陈长南等人都曾得到大师的墨宝,至今有人家珍藏。
  
今天,安海五里桥头水心亭澄渟院门上仍留存当年弘一法师亲笔题写的石刻匾额“澄渟院”三字,署名“沙门一音”及“李瑞美号损”。两旁是“寒山”、“拾得”石刻浮雕像。最近据原打石店“李瑞美号”的传人李琼水老先生回忆,水心亭澄渟院大门框原为木构,1947年修葺时始改为石门框,并将弘一法师挂锡此间时所书的对联“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刻在石门两边,这些石门石刻都是由李琼水的母亲黄发治捐献的。石门框原物为未刻字的成品,由海澄商人名收“大足”者从“海门”用小帆船运来安海推销的石材中有石门框,黄氏从中购得。弘一法师的对联和匾字原稿为一个青年和尚拿给李琼水,经李复写在石上,请惠安三吴石匠吴源山镌刻。如今澄渟院成了弘一法师在安海的重要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