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家鄉安海鎮的三里街

學到老懷著對故鄉的眷戀,閒時喜歡瀏覽網絡上有關福建家鄉安海鎮之圖文.
轉載圖文

三裏街,千年古鎮安海的一條古老的街道,它不僅是商貿繁華的產物,更承載了安海古老的歷史、文化以及經濟,見證了古鎮安海幾百年來的繁華與變遷。三裏街有著怎樣的歷史與故事?今天的《咱厝發現》將與您一起去探尋古鎮安海的古街——三裏街。
1919年,一個巨大的擴街工程,在千年古鎮安海的三裏街上浩浩蕩蕩開工了。負責本次擴街工程的,是當時回國主持路政的著名旅日僑商陳清機。陳清機聘請了著名的工程師雷文銓,對三裏街制定出詳細的改建計畫。這次的工程主要的目的就是拓展街道,按原有街道的中心,向兩邊擴展,對路面進行加寬。
原來,之前的三裏街,街道十分狹小,兩邊的店屋相距不足一丈。行人往來,擁擠不堪,肩挑小販經過更是困難。隨著近代交通工具的進一步發展,三裏街的狹小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了。因此這才有了1919年的這次擴街。經過這次擴街,街道路面寬度加寬至約五至六米,兩旁的建築則是充滿西洋風味的五腳架兩層騎樓,這讓三裏街成為當時安海鎮一道獨特的風景。
其實三裏街已經歷了多次修建。翻開《安海志》,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段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複界後,施都督草創搭蓋以憑民居,收四季稅。自北門興勝境直下至西塔為大街。這裏面記載的,正是三裏街距離1919年擴街前最近的一次修建。那麼,清朝的那次修建是在怎樣的歷史環境下動工的呢?
順治十三年和十八年,清政府為切斷大陸同臺灣鄭氏政權的聯繫,派兵進駐安海,安海經歷了丙申毀鎮辛醜遷界兩次浩劫,在這兩次浩劫中,三裏街被夷為了平地。一直到複界後,施琅派兵重建三裏街。
令我們不解的是,千年古鎮安海自古以來商業繁榮,鎮內的街道更是縱橫交錯,數量眾多。為什麼人們偏偏對這條三裏街的修建工程如此重視?是否跟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聯繫呢?
三裏街的範圍要從南面的白塔腳算起,經仁福境、石埕街、鹹德境、城隍宮、聖殿、興勝境、寮仔口、型厝幾個古境地,一直到最北面的龍山寺,全長三裏,街也因此取名為三裏街。眼前這條中山路正是當時三裏街,懷舊的安海人對這條古老的街道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都親切地稱這條街為舊街
滄海桑田,如今,三裏街周邊的環境己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為此,我們找到了原安海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蔡健康老先生。在蔡先生家中,我們找到了一張明代安平城的示意圖。從圖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三裏街自南向北,橫貫在安海鎮區中部,它的起點接連著的地方,正是安海水心亭古渡頭。
[原安海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蔡健康:三裏街是當時安海的經濟中心地帶//當時從山區運來的山貨,準備用來出口的,外面運來的東西(這裏也有),這裏就像是一個集散地,批發 集散]
果然,安海三裏古街,在地理位置方面的重要性,是其他街無法取代的。既然三裏街曾經是安海的主街,那麼,它的繁華跟安海港有著怎樣聯繫呢?明天請繼續收看《咱厝發現》之安海三裏街(二)
[導語]在昨天的節目中,我們瞭解到,三裏街曾經是古時安海的主街,是安海乃至周邊地區最繁華的中心地帶,歷來,對於這條街的修建一直以來深受重視。三裏街為何會如此繁華,這跟與它相接的安海港會有著怎樣的聯繫。
在這張明代安平城的示意圖中,三裏街南端所接的正是安海港的主要港口水心亭港,這樣的地理位置,難道僅僅一個巧合嗎?
[原安海歷史研究會常務副理事 蔡健康:我們知道古代,船隻很小,所以抵禦自然的能力很差,而我們這個地方又是一個多颱風的地區,以前的木船十幾石,最多也只有一兩百石,所以遇到颱風的時候就得想法子避風,安海港恰好是一個避風的好地方,這裏有一個喇叭口在白沙島和石井之間的海域很狹窄,使得這個地方就像一個布袋,所以一旦有颱風來襲,船隻就躲進這裏面避風,所以在古代安海港都是船隻用於避風的港口。]
正是由於安海港有利的地理環境,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商船便停靠在這裏,精明的商人們很快發現安海有著廣闊的貿易市場,便經常來這裏做買賣。而此時,安海的商人們也開始利用海港與外界做起生意,港口的發展,帶動的一方經濟的繁榮,與安海港相連的街道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了。
[華僑大學退休教師 陳增瑞:隨著船的發展,船由小到大,開始是安南(越南),柬埔寨 緬甸,這些地方,這些地方離我們比較近,後來隨著船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東南亞這些地方,印尼 菲律賓 印度。有海外貿易就必然有市場,街就是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原安海歷史研究會常務副理事 蔡健康:安海港進出口的貨物不單單局限在安海這個地區,主要是在永春 德化這些山區,磁灶的陶瓷 安溪的茶葉,永春的土菇,其他的還有當地的土特產,南洋的香料等等//所以就沿著這條路形成了一條街道,因此慢慢地就形成了一條街,這條街就是安海的舊街。]
到了宋元時期,泉州港成了東方第一大港,安海港迎來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那時的安海港百舸千帆,客商雲集。三裏街上本地貨、舶來貨,應有盡有,鎮市的繁華,不亞於當時的泉州。
[原安海歷史研究會常務副理事 蔡健康:四鄉五裏也都來安海這裏辦事情,內坑 東石 水頭 官橋的人都來這裏買東西,這裏是一個地方性消費中心,貨物齊全 應有盡有,特別是有大事就一定要來安海,所以形成了一個地域中心,一個集鎮。]
既然宋元時期的安海港就已經如此繁華了,但是就在翻閱安海史料的時候,我們卻發現,三裏街是在明清時期才成為安海的主街,這是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明代以前,安海的主街並不是現在的三裏街。從這張明代安平城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到,三裏街自南而北分為北門街、賣魚街、大街三段。然而,明代以前的安海主街除了北門街、賣魚街路段相同之外,南面的街段卻是十字街,也就是現在關帝宮通向鴻塔小區的這條路。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主街發生了的變化?
[原安海歷史研究會常務副理事 蔡健康:這跟海港有變遷有關係,當時明朝以前街道是到鴻塔,也就是當時的媽祖宮那裏,那裏主要的碼頭是金墩碼頭,特別是安平橋建成之後,這裏跟廈門 漳州的商貿也就越來越發達了,水心亭港也就越來越發展起來了,漸漸地,特別是貨運,越來越超過金墩這個碼頭了。]
就這樣,隨著水心亭港的發展,到明朝時期三裏街就取代了以往的街道,成為了千年古鎮安海的主街。



  




                                                              以上三照片學到老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