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欣賞安海鄉情文章《兴建安平桥的六功臣》

 自從去年七月廿五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安平橋屬於其中22處遺產之一,令此千年古橋知名度大大提高,馳名中外也!另一方面,甚多關於安平橋之資訊文章紛紛在網絡發表,真是目不暇給。學到老選讀泉州網登載的文章《安平橋的六功臣》,閱後認為文章所列歷史資料十分豐富,叙述安平橋之建造過程甚是詳盡,是值得分享的紀實文章。

兴建安平桥的“六功臣”  泉州网原创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又有“西桥”“安海西桥”等称呼。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横贯闽南沿海的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长久以来,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为民众所称赞,以“卧龙”“巨虹”等壮丽称号闪耀于志书、文献、诗赋之中。多少高官名士亦留下了与桥联系紧密的传奇典故。

安海位于晋江与南安的交界处,倚山濒海,与南安水头镇隔海(溪)相望,古名“湾海”。宋时,随着泉州对外交通贸易的逐步发达,这里船舶云集,市场繁盛,其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井津”,扼晋江、南安两县的水陆要冲,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明代编纂的《安海志》叙述古时安海一带人民漂洋过海发展贸易的盛况称:“宋元于今,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安海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成为交通枢纽,亦为日常贸易互通的货物集散地,港海贸易十分繁荣:“斯时,海港千帆百舸,乘风顺流,出入海门之间;渡头风樯林立,客商云集,转输货物山积,市镇之繁荣,不亚于一大邑。”然而,在安平桥未兴建之前,这里的港湾,由于海潮从石井江、东石港而来,山洪由九溪、大盈而下,汇合交流,形成鸿沟阻隔,行人过往、货物运输,端赖舟楫摆渡,甚为不便。每逢狂风巨浪之日,更是危险至极。南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称:“濒海之境,海道以十数,其最大者曰石井,次曰万安……惟石井地居其中,而溪尤大,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系,从古已然,大为民患。”

因陆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安海、水头货物的流通交易,建造跨海桥梁连通两地,解决“马舆安行商旅通”的问题,以适应海内外贸易与交通发展的需要,成为当时民众的迫切愿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安平桥应运而生了。

安平桥常以“卧龙”“巨虹”等壮丽称号闪耀于志书、文献、诗赋之中。

兴修跨海大桥的“六功臣”

说到安平桥兴建的“功臣”,有六个人不能不提,即祖派、黄护、智渊、赵令衿、黄逸和惠胜,如果离开了他们的贡献,可能如今我们也就见不到安平桥屹立的雄姿了。

《安海志》援引《清源旧志》称:“宋绍兴八年戊午(1138年),僧祖派始为石桥,镇人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功将半,派与护殁,起十四载未竟。二十一年辛未(1151年),太守赵公令衿卒成之。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广一丈四尺,疏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为记,榜曰‘安平桥’。”《八闽通志》载:“安平桥在石井镇,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议为石桥,镇人黄护及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由此可知,最早是僧人祖派提议建造安平石桥的。他的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安平镇的富商黄护和僧人智渊的拥护。黄护和智渊二人率先各捐钱万缗,倡建安平桥,同时向周围群众募捐筹集建桥资金,而后由僧人祖派主持建桥。

祖派,南宋绍兴年间僧人,生卒不详,时人称之“慈惠禅师”。据《枯崖漫录》和《闽书》载,祖派为泉州人,在开元罗汉寺落发为僧,后为承天寺的僧人。祖派还是一位水利专家,绍兴六年(1136年),他曾受晋江县令洪元英之委托重建晋江湮浦埭。清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八·舆地志·水利志》载:“绍兴六年,邑人李密、李国表,复请筑于令洪元英,仍以僧祖派、体柔领其事,凡三年而成。时守刘子羽闻于朝,锡洪元英章服,祖派赐号慈惠大师。民为洪立祠,以祖派、体柔从祀。州人王瑀为记。”也正是因为祖派有修缮水利工程的经验,故而黄护和智渊愿意跟随他建造安平桥。

兴建安平桥的消息传开,晋、南两地民众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一股强大的造桥力量。黄护不仅捐钱,还亲自参与监理建桥,操劳多年。可惜的是,在当时建一座像安平桥这样的石桥,是个浩大工程。纷繁芜杂的事宜耗尽了祖派、黄护的精力,他们竟没来得及等到桥梁竣工,便相继辞世了。

祖派和黄护的过早去世,使得安平桥建设工程注定要成为一场“接力赛”。该桥在建造了近14年后,仍未落成。不过这一状况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是年,赵宋宗子赵令衿出任泉州知州,他应士民之请,与新兴化县令黄逸(黄护之子)、僧人惠胜再度筹集资金,续建安平桥。……未完,請打開以下網頁,閱覽全篇文章https://m.toutiao.com/group/6995720265560916517/

學到老往年回鄉拍攝以下照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