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認識直腸癌成因及預防

認識直腸癌成因及預防
2010年9月4日上午8:27公開累積瀏覽 2419
 
                  認識直腸癌成因及預防
學到老有感現代物質豐富,人們生活質素不斷提高,對飲食更加講究,“不只吃飽,還要吃巧。”(閩南話),欲品嚐色香味齊全之美食佳餚。學到老觀看電視台烹飪節目所見,之所謂美味食物多數經過高溫油煎、炸、烤,除了油鹽糖外,又配加其他各式各樣之添加劑,這種高脂肪、高盬及高糖份之食物,如果經常進食,會導致身體產生有害物質─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HA),加上生活工作緊張,缺乏運動,會造成免疫力低,身體產生種種疾病,更甚者會患上癌症。 
近年來,學到老認識的人,不少患上惡疾-直腸癌,他們手術後,尚要電療化療,以預防癌細胞擴散全身,或是醫治無效離世,或是繼續艱苦漫長的抗癌療程,不但自身痛苦,並須家人辛勞照料,這引起學到老關注直腸癌之資訊,用心細閱中港台醫療專家關於直腸癌之論述,兩岸三地之腫瘤專家一致認為高脂肪之飲食習慣容易罹患直腸癌!!
請大家瀏覽以下有關直腸癌成因及預防之資訊,得以增進醫療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身體健康!

壹蘋果健康網 hk.health.nextmedia.com
疾病名稱(中): 直腸癌
疾病名稱(英): Rectum Cancer
簡介
直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新症每年大約有3,000宗,由於患者人數不斷增加,加上患者有一半機會復發,所以有調查預計,直腸癌將成為本港癌症頭號殺手。
直腸是大腸的尾端,累積的致癌物最多。根據統計,43%的大腸癌,就是發生在離肛門最近的直腸。以下三大類人士較易患上直腸癌:
1 得過大腸癌、息肉、乳癌或子宮內膜癌、五年以上的潰瘍性大腸炎。
2 一等親有息肉、大腸癌;血親有兩人以上患癌症。
3 五十歲以上。
病徵
1. 持續性腹瀉、便祕、腹痛、便血或糞便變黑。
2. 大便中有黏液。
3. 大便愈來愈細。
4. 貧血、疲倦、體重減輕。
5. 腹部有腫塊。
成因
經高溫煎、炸、烤後,會含有較多致癌物質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HA),常吃會有致癌危險。肉類經長時間在攝氏二百、三百度或以上的高溫煮食,就會產生雜環胺,特別是煎食物,由於肉塊長時間直接貼在鍋上,更容易產生雜環胺,科學界相信雜環胺會增加人類患直腸癌的機率。
預防方法
應該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多吃高纖低脂的食物如蔬果米飯,少吃肉類,而吃紅肉的份量更應減至最低,以及培養恆常運動的習慣。吸煙是最重要的致癌因素,所以吸煙者應盡快戒煙,非吸煙者則應避免吸入二手煙,並支持政府實施室內全面禁煙。市民並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以免延誤診治。
治療方法
除了電療及手術,化療亦是一種有效控制病情的方法。至於醫院建議使用的Oxaliplatin藥物,是獲臨床證實對控制癌症有正面效果,一般病人最少接受四次療程,始可見藥效,可惜藥物非常昂貴,故醫管局未有納入標準藥物名冊內。
大腸直腸癌 台灣僅次香港
 
時間:2010/8/24 09:55
撰稿‧編輯:張 帆   新聞引據:蘋果日報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大腸直腸癌是國內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且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年輕患者常被發現就已末期,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有4千多人因而死亡,但據醫界分析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兩岸三地華人流行病學,以香港人罹大腸直腸癌比率最高,其次才是台灣與中國大陸。醫師認為這與香港較早接觸西方高脂飲食有關,提醒50歲以上者,應每1至2年做腸癌篩檢。

  萬芳醫院23日舉辦兩岸三地大腸直腸癌研討會,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粟發滿在會中表示,據香港中文大學公布研究發現,香港為兩岸三地腸癌發生率最高地區,每10萬人約有40人罹病,比起台灣每10萬人約有30人,及中國大陸每10萬人約有15人罹病率都高,香港更是全東南亞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最高地區。
  對於香港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高居東南亞之首原因,粟發滿推測與香港較早接觸西方文化,較早攝取高油脂、燒烤類等食物有關,因高油脂食物易促使腸道發生病變,且高溫油炸、燒烤類食物也常含致癌物質,這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風險。
  粟發滿指台灣、中國大陸繼香港後,也陸續引進西方速食等高脂飲食,因此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較以往均有上升趨勢。
  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糠榮誠23日指出,據衛生署統計去年台灣人10大死因,大腸直腸癌是最好發癌症,患者以50歲以上者居多,但臨床也不乏嗜吃高脂飲食的20多歲年輕患者,提醒民眾要遠離大腸直腸癌,應從均衡飲食著手。
  糠榮誠提醒,50歲以上民眾應每1至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約3至5年進行一次大腸鏡篩檢,但若平日嗜吃高脂飲食、或家有腸癌家族史者,可提早受檢時程。
中國人結直腸癌發病年齡低
http://www.enorth.com.cn  2010-08-13 14:10
  中國結直腸癌症發病率不斷攀升,平均發病年齡比西方人年輕20歲。這是記者從近日舉行的胃腸肛門外科高峰論壇暨《中華胃腸外科雜誌》創刊十周年活動上獲悉的。專家指出,在結直腸癌病情確診半年內,有近三成患者發生肝轉移。
  全國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組長、中山大學副校長汪建平教授在題為中低位直腸癌在中國的治療現狀及思考的專題報告中指出,中國直腸癌與西方人比較,有自身的流行病學特點:直腸癌比結腸癌發病率高,低位直腸癌所占比例高,青年人直腸癌比例高。中國人結直腸癌平均發病年齡為48.3歲,而美國白人為69.8歲。研究發現,我國直腸癌患者最集中的年齡段為4059歲,明顯高於40歲以下和60歲以上年齡段。
  直腸癌尤其是低位直腸癌的手術金標準曾經是腹會陰切除術,但近十多年來,全直腸系膜切除(TME)作為中下段直腸癌根治術必須遵循的原則已被廣泛接受。汪建平指出,TME可減低直腸癌的局部復發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並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保肛率。不過,採用TME保肛術後,由於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除,會導致許多患者手術後有腹瀉、便頻、排便失禁等不適,這些與新直腸容量有關。目前比較流行通過重建結腸J形貯袋來改善上述症狀。汪建平同時指出,TME並非無所不能。直腸癌本身容易在術後復發甚至發生遠處轉移,當病變超越局部範圍、發生遠處轉移時,該手術效果也不明顯。
  結直腸癌症半年內近三成患者發生肝轉移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外科教授王杉則指出,肝臟是結直腸癌症最常見的轉移部位。在確診原發癌的同時或者六個月內,約有25%~30%的患者發生肝轉移。而每年全世界新發結直腸癌病例超過一百萬例,半數以上最終發生肝轉移。
  對於結直腸癌症的肝轉移,雖可採取手術切除,射頻消融、冷凍等局部毀損治療,化療以及靶向治療等多種手段,但目前手術切除仍是肝轉移患者唯一有可能治癒的手段。王杉指出,研究顯示,進行切除手術的肝轉移患者術後五年生存率為20%~58%,十年生存率為18%~27%。而未經治療的肝轉移患者,即使採用聯合新藥草酸鉑、伊立替康的單純化療,五年生存率依然低於6%
  飲食多油膩建議每年查大便潛血
  與會專家強調,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為腸道相關症狀或疾病,飲食多油膩、受精神刺激以及家族腫瘤史,而輕體力活動、膳食纖維則是預防結直腸癌的保護因素。記者從高峰論壇上獲悉,根據美國結直腸外科醫師協會發佈的《結直腸腫瘤檢查指南》,對於有危險因素的人群,醫生建議應該每年進行大便潛血檢查。大便潛血檢查陽性者,應每五年做一次纖維乙狀結腸鏡檢查,每十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如果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在60歲以前被診斷患有結腸癌或腺瘤性息肉,或者直系親屬曾被診斷為結直腸癌,則屬於高危險人群,應該在40歲時或者比親人被確診的年齡提前10年進行結腸鏡檢查,且需每五年檢查一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