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祝 賀 詹其雄 船長凱旋回家

祝賀 詹其雄 船長凱旋回家
2010年9月27日上午8:42公開累積瀏覽 10315
 
                        祝 賀 詹其雄 船長凱旋回家
學到老晨早六時收聽香港電台新聞報導,欣悉 詹其雄 船長將在今天(2010年9月27日)上午返回家鄉─福建晉江市深滬鎮,港阜村鄉親們感無比興奮,視為村里大喜事,張燈結綵,預備燃放爆竹、舞龍舞獅及民族樂隊,以英雄式的陣勢熱烈迎接詹其雄船長返鄉。詹其雄 船長在扣留期間,不屈不撓,堅稱釣魚島是中國領土,表現出堅毅之民族氣節,甚受學到老敬佩,特寫此網誌祝賀詹其雄 船長凱旋歸來!  
  
 9月27日,詹其雄(中)在家门口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当日,被日方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返回家乡--福建晋江市深沪镇港沪村。当地乡亲热情迎接他归来。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9月27日,詹其雄(左二)和母亲(右二)妻子(右一)及儿子在家中合影。  当日,被日方非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返回家乡--福建晋江市深沪镇港沪村。当地乡亲热情迎接他归来。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釣魚島的前世今生
     2010-09-26 09:49:24   華夏經緯網
  
                                
           釣魚島等島嶼,又稱釣魚島列島或釣魚嶼列嶼,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及附近的3個小礁(大南小島、大北小島和飛瀨礁)8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岩礁組成,是台灣本島的附屬島嶼。早在明朝初期(1373年前後),中國漁民就發現了釣魚島並對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出版的《順風相送》一書中就有關於釣魚島的記載,這比日本聲稱的日本福岡人古賀辰四郎于1884年發現釣魚島要早400多年。 因此,中國主張釣魚島自古屬於中國領土是有充分歷史依據的。
   《順風相送》原本藏在英國牛津大學鮑德里氏圖書館,1935年北京圖書館研究員向達在該館整理中文史籍時,抄錄了《順風相送》等中國古籍。《順風相送》中有《福建往琉球》一節,記載了從福建到琉球的航海路線,其中就提到了釣魚嶼,即今天的釣魚島: “太武放洋,用甲寅針七更船取烏坵。用甲寅並甲卯針正南東墻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頭。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風東涌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南風東涌放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瓶嶼在內。正南風梅花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取赤坎嶼。用艮針取枯美山。南風用單辰四更,看好風單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馬齒山,是麻山赤嶼。用甲卯針取琉球國為妙。”
  這一記載中,提到了釣魚島是福建前往琉球途中的航路指標地之一,可見釣魚島早就為我國人民發現、利用。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明太祖派楊載前往琉球國宣佈詔書。從此,琉球國中山王察度奉表稱臣,與明朝建立了藩屬朝貢關係。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六年(1383年),琉球的山南王、山北王也分別與明朝建立了藩屬朝貢關係。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中山王統一琉球。這種藩屬朝貢關係一直持續到清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前。藩屬朝貢關係建立後,雙方使者定期往返,特別是琉球國新王繼位,必須在明朝使者前往宣佈皇帝冊封詔書後,方為合法繼承,清代同樣如此。
  明嘉靖十三年(1532年),明朝第11次冊封使陳侃出使琉球。十五年(1534年)成行,回來後寫成《使琉球錄》,書中有《使事紀略》:“(五月)九日隱見一小山,乃小琉球也(指台灣——引者注,下同)。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亦不甚動。過平嘉山(現稱彭佳嶼),過釣魚嶼,過黃毛嶼 (現稱黃尾嶼),過赤嶼(現稱赤尾嶼),目不暇接。一晝夜兼三日之路。夷舟(琉球的船)帆小,不能相及矣,在後。十一日夕,見右(按:古字之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指琉球人)歌舞于舟,喜達于家。”
  古米山,也寫作“姑米山”,即今日本沖繩縣久米島。從陳侃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古米山是琉球的界山。陳侃又在《使琉球錄·群書質異》篇記載了琉球山川,稱“南有太平山,西有古米山、馬齒山,北有硫黃山等”,更加明確了古米山是琉球西界。琉球人看到古米山感到十分親切和興奮,它是到家的象徵,因此高興得在船上歌舞起來,實屬人之常情。
    南開大學教授米慶余著有《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歸屬考 ——從明代陳侃·使琉球錄·談起》一文,他在文中得出的結論是:“陳侃的《使琉球錄》不僅明確地記載了中琉兩國的疆界,證明瞭釣魚島群島是中國領土,而且得到了後世中、日、琉球三國學者、官員乃至中琉兩國政府的確認。”
    此外,在《日本一鑒》、《鄭開陽雜著》和《籌海圖編》等明代史籍中,都有關於釣魚島等島嶼的記載,它們被視為中國領土,列入中國的防區。當代日本學者井上清曾指出:“釣魚群島由中國人起了個漢語名字,並將此事記錄在中國官方史料中流傳了下來”,“在國際法上……如果它有一個正式的名稱,則大多屬於對其命名的國家的領土。”這一論點有力地駁斥了釣魚島等島嶼是“無主地”的謬論。
  最近,清代名著《浮生六記》佚文被發現。《浮生六記》是清人沈復撰寫的自傳體散文,原有六卷,存四卷,後兩卷未面世。在新發現的卷五 《中山記歷》 中,記載了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赴琉球國冊封使沈復等人“冊封琉球國”的情況,還有許多關於琉球風物的詳細記載。
  我們再看當時日本、琉球學者關於釣魚島主權問題的觀點。琉球學者程順則(1663年~1734年)是中山國王子、王孫的老師,官至正議大夫。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程順則自費刊印《指南廣義》一書,註明“古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即古米山為琉球地界。乾隆五十年(1785年),日本人林子平繪製的《三國通鑒圖說》不僅註明宮古島、八重山的支配權屬於琉球,而且將釣魚島等島嶼與中國本土都用淡紅色描繪,以區別於日本本土的紫色和琉球王國的茶色。
  當代學者鄭海麟在其專著《釣魚島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中指出:“(中國對釣魚島列嶼)領土意識十分明確,一目了然,無任何牽強附會之可能。”日本學者井上清的《日中文化交流》一文、《釣魚島:歷史與主權》一書,均闡述了釣魚島等島嶼是中國領土這一史實和真理。
  應該說,中國對釣魚島擁有主權這一事實是為歷史上的日本所承認的。1783年和1785年在日本出版的標有琉球王國疆界的地圖上,釣魚島都屬於中國。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從未對中國擁有釣魚島主權提出過異議。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勝利的日本經內閣會議審議決定正式在釣魚島建立航標,並將該島編入日本領土。然而,此後日本實際上並未在該島建立任何國標(表明領土歸屬的標樁)。直到1969年,由於得知該島周圍海底富含石油,日本石垣市才在釣魚島上建立了國標,並於次年由沖繩政府發佈了對釣魚島的領有宣言。
張崇根   
來源:中國民族報   
                            保釣行動紀錄片
                      
     
                   

沒有留言: